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不一樣的角度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當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發生在東歐的蘇德戰爭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1943年7月爆發的庫爾斯克大會戰是蘇德戰略進攻防禦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其實這場戰役的影響遠比一般人認識的要深刻,可以說這場戰役的影響不僅僅是蘇德戰爭的結局,對於二戰之後國際格局的影響更是深遠。我們從大戰略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場戰爭,希望能給讀者一些新的啟示。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埃裡希·馮·曼斯坦因

庫爾斯克大會戰爆發前的蘇德戰場格局

1942年七月至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德軍的傷亡人數超過百萬,尤其是大量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蘇軍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之戰勝利後乘勢發起大反攻,此時的德軍在南線幾近崩潰。曼斯坦因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最終結局早已料到,在這個方向對頓河集團軍與B集團軍進行了合併,併成立了南方集團軍。此時的蘇聯紅軍經過幾個月的激戰,戰鬥人員已經疲憊不堪,戰線拉的過長,曼斯坦因看到這一點後於1943年2月19日發動了哈爾科夫反擊戰。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哈爾科夫位置圖

反擊戰從2月19日開始到3月15日結束,德軍以10萬兵力以少勝多大敗蘇軍西南方面軍,並重新奪回了哈爾科夫。因為哈爾科夫重新回到了德軍手中,哈爾科夫以北的庫爾斯克地區就形成了一個戰略突出部,突入德軍的防線之中。德軍雖然在斯大林格勒下受到重創,然而在這次哈爾科夫反擊戰中體現出了納粹德軍依然具有強大的實力,希特勒也從哈爾科夫之戰中受到了鼓舞,事實上德軍的整體軍事優勢在庫爾斯克大會戰前還是優於前蘇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

為什麼會在庫爾斯克爆發大會戰

庫爾斯克的地理位置經過哈爾科夫反擊戰後變得非常關鍵,在莫斯科以南450公里,突出部正面寬250公里。北部奧廖爾的莫德爾德國中央集團軍與南部哈爾科夫的曼斯坦因南方集團軍將庫爾斯克夾在中間。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激戰哈爾科夫

希特勒認為庫爾斯克地區一馬平川,非常適合坦克作戰,而此時德軍最先進的虎式坦克已經投放前線,因此如果能一舉消滅蘇軍的庫爾斯克戰略突出部,對於穩定南線非常利,同時又可以進一步的進攻莫斯科。為此德軍制訂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準備於5月份發動進攻。然而蘇聯事先得到了安插在德軍高層間諜發送的作戰情報,因此在庫爾斯克地區預先進行了軍事動員與作戰準備,這也就是為什麼庫爾斯克會爆發大戰的原因。

雙方統帥及軍事實力對比

德軍的統帥是曼斯坦因,在庫爾斯克南北兩個方向,集結了95萬軍隊,2700輛坦克,其中虎式坦克800輛,2100架飛機。而蘇軍的統帥是被稱為"救火隊員"的朱可夫,包括總預備軍共180萬兵力,總計3600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對於蘇軍的兵力部署,德軍事先是低估,尤其是作為預備軍的草原方面軍,然而從武器裝備上看,尤其是虎式坦克的大量使用,足以彌補德國人數上的不足。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戰略位置

蘇德兩國高層對於庫爾斯克戰役的戰前分析

斯大林認為蘇軍憑藉著優勢兵力應該主動進攻,然而朱可夫認為德軍實力還很強大,蘇軍應該在庫爾斯克地區進行防禦戰,以求最大的消耗德國有生力量,斯大林批准這一計劃。因此蘇軍構築了大量的反坦克工事,在正面及側翼深挖壕溝,佈設了五萬枚反坦克雷。

希特勒主張實施主動進攻,再次利用南北夾擊,鐵臂合圍的戰術全殲蘇軍。對於希特勒的構想,德軍最高層至少有三個明白人,一個是古德里安,他認為現在進攻不足取,因為目前德裝甲部隊損失較大,應該進行重新補充。第二個是莫德爾,認為對庫爾斯克主動進攻會遭受巨大損失,莫德爾派出的航空偵查反饋回來的信息是蘇軍已經在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與其進攻不如防守,等待時機反擊。第三個是曼斯坦因,他認為最理想的方式應該是迂迴到蘇軍的後方羅斯托夫,吸引蘇軍主力再設法圍殲之。但希特勒還沒有從失敗中清醒過來,固執地認為應該直接攻取庫爾斯克,最終領袖的意志不可動搖,庫爾斯克戰役勢在必行,德軍將攻勢取名為"堡壘行動"。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希特勒與高級作戰參謀

希特勒犯的第一個錯誤,強攻庫爾斯克

二戰德軍在早期之所以能勢如破竹,橫掃西歐與東歐,與其閃電戰使用密不可分。閃電戰是一種戰略,決不是戰術,因為閃電戰的主體戰爭思想就是速戰速決,但是到了蘇德戰場的後期閃電戰已經不適應了,主要原因是蘇軍已經適應了德軍的作戰方式,同時戰爭進展到中期,德軍機械化部隊損失過大,閃電戰的基礎產生了某種形式的動搖。希特勒在庫爾斯克依然還想用閃電戰來消滅對手,殊不知朱可夫在庫爾斯克縱深佈置了200公里的陣地,配備的兵力遠超過德軍。放在1942年是沒有問題,就實力而言,以此時德軍通過速決戰一口吃掉一二百萬蘇軍根本不能,此時蘇軍士氣和裝備,以及戰鬥素質,將領指揮水平皆非一年前可比。

既然擺在眼前的是敵人銅牆鐵壁般的防禦,那麼與其強攻不如不攻,讓蘇軍的防禦工事形同虛設,此時德軍已經不可能在一二年內解決蘇聯,當時唯一最好的方法就是最大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因此莫德爾的防守反擊策略無疑是正確。而曼斯坦因的迂迴戰略也要比硬碰硬的進攻更理智,以德軍的實力依然足夠應付東線,利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綜合實力強於蘇軍的長處,繞開庫爾斯克防禦區,向北佯攻莫斯科調動蘇軍,或是向南迂迴亞速海一線,吸引蘇軍分兵南下,找機會殲滅之,比打這種攻堅戰要有效的多。因此說,庫爾斯克大會戰,無論德國是因為裝備不足還是因為天氣原因延後了二個月,但只要開戰,德軍必然討不到什麼便宜。對手早就重兵等在那裡恭候大駕光臨,這可以說就是一個圈套。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戰役作戰圖

希特勒的第二個戰略錯誤以及庫爾斯克大會戰中德軍的失敗

7月5日,會戰正式開始,德軍開始南北夾擊,然而北路德軍進攻不利。南線德國猛攻,蘇軍進行了激烈的抵抗,7月12日雙方在普羅霍羅夫卡進行了坦克大戰,在此次坦克大戰中,虎式坦克表現出了優越的攻防性能並重創蘇軍坦克集團軍,然而蘇軍坦克數量上佔據三比一的優勢,最終德軍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役依然可以證明,儘管德軍在人數上絕對下風,然而部隊的戰鬥力,以及裝甲部隊的實力仍然能夠取得一定的優勢。

1943年7月10日,英美聯軍在意大利登陸,這一消息讓希特勒深感不安,他此時認為庫爾斯克就是個泥潭,德軍在此激戰得到不應有的結果,為此他下令放棄進攻,將主要的黨衛軍裝甲師等一部份精銳部隊抽調到意大利以保衛西歐安全。這一決定雖然遭到曼斯坦因的激烈反對,但最終還是執行了,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對於第三帝國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原本戰場上勢均力敵的德軍,自全面撤退開始,就遭到了蘇軍的全線反攻,北線奧廖爾被蘇軍收復,南部哈爾科夫再次被蘇軍收復,德軍自此在庫爾斯克完全敗退。無論是德軍還是蘇軍,其實真正的損失並不是在彼此進攻中,而是一方在潰敗時遭受的損失最大。德國整個攻勢中的損失遠低於蘇軍,甚至蘇軍的總預備軍都投入了戰場,然而當希特勒決意中止堡壘行動後,德軍整個戰線才出現全面的崩潰,最主要的是將領心灰意冷,軍心更是渙散。因此庫爾斯克之戰後,德軍在東線已經無力反擊,整個蘇德戰場出現了決定性的反轉,蘇軍開始了全面的反攻,直到打到柏林取得勝利。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東線戰場勢力圖


庫爾斯克會戰的對於現代國際格局的影響將有多大?

蘇德戰爭是二戰的主要部份,對於德國來說,東線是關乎整個戰爭的關鍵所在,美國是天生的戰略大師,之所以選擇在7月10日登陸意大利,與庫爾斯克會戰德國處於被動局面有關,在雙方激戰之時,希特勒竟然選擇放棄,無疑再一次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德國的綜合實力還是佔據一點優勢,即便無法取勝,最大限度保持東線精銳部隊的實力,最大可能提升東線將領與官兵的士氣,重新審視作戰思路,力求在東線儘可能的殺傷蘇軍有生力量,對於當時的德軍來說還是完全有可能,而這樣做的結果會是東線戰爭有可能往後拖一到二年,甚至有可能會與斯大林簽訂某種停戰協議。更主要的如果能拖一到二年,那對於東方的政治格局很有可能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1945年二戰結束和1947年甚至是1949年結束相比較,對將來世界大格局的影響肯定會是不同的,這就是庫爾斯克會戰之所以影響現代政治格局的原因。

攻防角色互換的轉折點,再看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庫爾斯克會戰

美軍與日本激戰太平洋戰場

總結評價

庫爾斯克會戰,希特勒選擇了教條式的作戰理念,一成不變的應用戰法,頗有些刻舟求劍的意味,如果重新選擇並靈活的制定作戰方案,迴避庫爾斯克陷井,不碰硬骨頭,也不從東線抽調大量精銳支援西線,在西歐增調後備軍進行大西洋防禦,那麼歷史很有可能會改寫,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納粹德國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