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勝,其實要靠美國的幫助

斯大林格勒戰役,算得上是蘇德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戰役。作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向南方區域的交通咽喉,斯大林格勒的戰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德軍攻破斯大林格勒,那麼蘇聯的糧食和石油基地,就相當於敞開在德軍面前,蘇聯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從歷史結果來看,蘇聯最終守住了斯大林格勒,成功趕走了德國人,而這也成為蘇德戰爭中的一次重要轉折。

不過,有一些學者卻認為,當年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是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勝的。那麼,這一觀點是否成立?蘇軍能夠取得勝利,是否真的需要依靠蘇聯呢?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總共投入了500多萬兵力,造成了至少200萬人的傷亡。

無論是從戰爭規模,還是慘烈程度,斯大林格勒都是人類歷史上有數的超大型戰役。而蘇聯能夠最終取勝,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為什麼說,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勝,其實要靠美國的幫助

(斯大林格勒戰役)

一、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帶來了積極影響。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可以說所向披靡。反觀蘇聯,不僅在基輔、明斯克損失了上百萬部隊。並且由於接連的失敗,整個軍隊的士氣也落到了最低谷。到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蘇聯已經有了滅國的危險。

戰役開始後,作為最高統帥和國家象徵的斯大林拒絕撤退。他堅持在紅場舉行大閱兵,並表示將與莫斯科共存亡。與此同時,朱可夫成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禦體系,致使蘇德兩軍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中,而戰爭也被拖入了冬季。

1941年的冬天,是莫斯科幾十年中最冷的寒冬。由於蘇軍執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德軍根本無法在莫斯科近郊找到任何可供取暖的資源。再加上希特勒本來計劃在冬季到來之前攻陷莫斯科,德軍的棉衣等取暖物件嚴重不足。最終,德軍在莫斯科遭到戰爭中的第一場失敗。

莫斯科的勝利,使得蘇聯軍隊士氣回到頂峰。整個蘇聯上下一心,重新擰成了一股繩。而這樣一種必勝的信念,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當戰役進入到巷戰階段後,蘇軍個個悍不畏死,前赴後繼。而德軍因為莫斯科的失敗,軍隊士氣受到影響,開始表現得畏首畏尾。

此消彼長之下,保盧斯率領的第6集團軍遭到殲滅,而德軍另外20多個師團也遭到了沉重打擊,精英損失嚴重。

為什麼說,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勝,其實要靠美國的幫助

(保盧斯)

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決策失誤。

事實上,哪怕遭遇了莫斯科的失敗,德軍的整體戰鬥力還是比蘇軍強。單從傷亡人數來看,蘇軍損失了近120萬人,而德軍損失則比蘇軍少30多萬人。顯然,德軍仍是戰鬥力更強的一方。

那麼,為什麼德軍最後會失敗呢?這就要找指揮官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保盧斯是二戰中第一個向蘇軍投降的元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過高地估計了德軍的實力,將整個兵力部署在分散的位置。這樣一來,德軍就形成了一種全面進攻的架勢。看起來打得熱火朝天,其實根本就沒有形成進攻的重點,這便導致德軍始終無法打出突破口。

同時,德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希特勒並沒有解決在莫斯科遇到的補給困難等問題,反而賭博似的​讓德軍繼續圍攻斯大林格勒。這也造成了德軍後繼無力,最終只能撤退。

為什麼說,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勝,其實要靠美國的幫助

(羅斯福)

三、美國的援助。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援助。

早在1941年,羅斯福總統就頒佈了《租借法案》,表示美國會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國提供戰略物資。

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美國一共向蘇聯提供了超過110億美元的物資。其中飛機、坦克、卡車都是數以萬計,而糧食也達到了150萬噸。並且在美國的帶頭之後,一向和蘇聯不對付的英國,也開始對蘇聯進行了援助。到二戰後期,德軍進入反攻階段後,美英的物資供應才慢慢減少。

也就是說,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是一直享受著美國援助的,這點無可否認。

那麼,如果沒有這批援助的物資,蘇聯能不能取得勝利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知道,打仗其實就是拼補給。哪一方的後勤補給能夠不出現問題,其勝算就會大很多。德軍遠征蘇聯失敗,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最大的問題就是補給始終無法跟上。而蘇聯要指揮幾百萬人作戰,其本身的後勤補給壓力也不會小。不過,有了美國援助,蘇聯軍隊的顧慮就小了很多,打起仗來也是勇往直前的。

所以說,假如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想要在衛國戰爭中取勝,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這一點依然無可否認。

(參考資料:《蘇德戰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