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尚義縣十三號村,看得見的風景,動了心的風情

散文隨筆:尚義縣十三號村,看得見的風景,動了心的風情


文/呂海峰

大青山位於陰山山脈的東端,起於內蒙古大草原,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東西綿延數千裡,極是險峻秀美,不但有著聞名於世的原始森林,還有著臥龍石、青蛙石等奇石景觀。

而在尚義縣縣城往南2公里處,又有著一座美麗的村莊,因它本身就矗立於大青山的山腰當中,加之,房屋建築結構嚴密,層次分明 錯落有致 造型獨特,別具一格——故而也被譽為了尚義縣新農村建設的“中流砥柱”。


散文隨筆:尚義縣十三號村,看得見的風景,動了心的風情

70年代時期的十三號村民


6月的一天,我同好友以及尚義縣十三號村黨支部書記姜萬河,一起別離了城市暄囂的壓仰,驅車直奔“十三號村”。一路上是歡歌笑語、秋高氣爽。當車輛行駛在十三號村整潔的柏油路上時,陽光便通過錯落有致的樹林和房屋,穿過了我們的車身,吹進了我們的心靈。

猶如放歸的小鳥自由飛翔?還是魚缸中的魚兒衝向了大海?每個人都顯得輕鬆興奮,甚至就像一個個開心的玩童,重溫著一種原始自然的心靈之感。原來,十三號村是如此讓人感到恬靜和安逸。

車子剛剛到達十三號村飯店(也是十三號村的制高點)的門口,忽然便使人生髮出了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因為,整個村子是建在大青山之上的,所以,當我們站在飯店門口瞭望四野之時,一幅天高地闊的模樣便衝進了我們的視野。原來在遠處顯得很高的一座座山峰,此時竟然也顯得若隱若現起來,稍遠處那幾處星星點點散落的村落,更像一片片巨龍上的龍鱗,“逼真秀美”。

以前的十三號村,四面環山、土地貧瘠,村裡村外都是土路,村民們靠著幾畝坡梁薄田生活,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青壯勞力外出打工,部分村民甚至舉家外出,全村房屋閒置破損達140多處,半數院落一宅僅一人,且大多是留守老人。但如今,尤其在村裡成立了彩色壩頭旅遊開發公司之後,十三號村的旅遊資源充分得以開發,旅遊產品的活力充分得到了釋放,村裡老百姓的生活也就自然發生了改觀。

麥浪,田埂,道路,日新月異。經過淚水浸漬的這片土地,突然之間像似有了靈異一般的感情。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已是傍晚6點左右了。在黨支部書記姜萬河向我們介紹了十三號村的基本情況之後,我們又稍作休憩,參觀了“十三號村博物館”。 我曾感慨嘆歲月的滄桑,也曾尋覓人間的真情,但站在“十三號村博物館”裡,我卻更加感受到了歷史的深邃,也感受了十三號村人,那一顆顆年輕的心和勇立時代潮頭、勇擔時代使命的可愛姿態。夢繞幾回,我竟然依稀回到了夢中曾經居住過的美麗鄉村。那一件件代表著十三號村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老物件,一言都難盡其古幽之美!


散文隨筆:尚義縣十三號村,看得見的風景,動了心的風情

十三號村博物館


伴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生我們養我們的鄉村已逐漸被高樓所包圍,車水馬龍也慢慢縮小的只剩一隅。幾天前,我在看餘秋雨的《舊屋與旗袍》時,其所涉及的場景描寫曾讓我感到震撼,但那次十三號村之遊,卻讓我找到了想了很久,但一直都不知怎樣落筆的鄉村情懷。

祝願十三號村越來越美!它是一道看得見的風景。(呂海峰)


散文隨筆:尚義縣十三號村,看得見的風景,動了心的風情

十三號村博物館


散文隨筆:尚義縣十三號村,看得見的風景,動了心的風情

十三號村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