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作為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這部影片中所呈現的情節具有鮮明的年代特色,故事簡單,但分分秒秒扣人心絃,引人入勝,正是它的獨特魅力所在。

寫在前面:這部電影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主演——丹尼爾·雷德克里夫。2001年他以《哈利波特》系列讓人們記住了他,但少年成名也帶來很多侷限性,長久以來,他都面臨轉型困境。

為此,丹尼爾做過很多努力,他曾在電影《叢林》中飾演一位冒險者,在犯罪傳記電影《絕對統治》中飾演一位年輕的FBI特工,但評價總是不溫不火。這次擔任《逃離比勒陀利亞》主演,飾演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蒂姆·詹金。影片中,他突破性的表演方式和整部影片的拍攝手法相得益彰,觀眾的評價也明顯變得積極。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關於電影

影片發生在1978年,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已出臺30年,卻依然盛行於世。蒂姆(丹尼爾 飾)和他的朋友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南非白人,勇敢地站出來反對這一制度。他們在大街上利用簡易爆炸裝置發放傳單,由此被捕入獄。在經歷了404天的驚險監獄生活後,越獄成功,逃往他國繼續進行鬥爭事業。

令人咂舌的是,這部電影沒有任何高科技的炫酷技術,因為在那個年代,蒂姆採用了最簡單,也是看似最不可能的方式——配鑰匙。是的,就是通過觀察鑰匙輪廓、畫圖、找材料打磨,給監獄的每一扇門配上一把木質鑰匙。這種極度簡單粗糙的故事搭配上導演從多個角度營造出的緊張氛圍,讓整部影片看點十足。

今天,我將從影片的劇情節奏設計、人物形象塑造、聲畫表現手法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越獄題材電影的魅力所在。並結合影片談一談我從這部影片中領悟到的關於人生與事業的幾點思考。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在影片中飾演 蒂姆·詹金

01、從劇情節奏設計分析:在已經知道結局的情況下,利用一切未知性來打造過程中的懸疑感受

由於改編自真人真事,觀眾在觀看影片前已經知道了最終結局,在這種設定下,採用太多的表現技巧反而會顯得畫蛇添足,因此,《逃離比勒陀利亞》的導演在懸疑的設置上採用了常規的套路,給人物設置困難而後幫助人物解決困難,並在其中營造一些緊張氛圍,可看性較高。

影片前期的敘述比較平淡,交代了基本劇情與環境。在蒂姆越獄的方案初步成型之後,影片節奏便開始有所變化,令人緊張的情節輪番上演。

製造鑰匙的過程很漫長,觀眾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刻會遇到什麼挑戰和懲罰。導演選出了幾個令人緊張的關鍵時刻來帶動節奏,比如,有一幕是蒂姆在夜深人靜之時嘗試從外部打開自己小屋的鐵門。他利用槓桿和軸承原理,從監牢的鐵窗縫隙中伸出綁了鑰匙的木棍,將鑰匙插入鎖孔,卻在往回拿的時候,將鑰匙掉在了地上。

巡查的獄警隨時可能過來,一旦被發現就前功盡棄,他想利用口香糖粘起鑰匙,但偏偏總是在即將拿起後,一次又一次掉落。長達十幾秒的鏡頭特寫伴隨著緊張的呼吸聲,讓觀眾的心也隨著情節起起伏伏。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經過無數驚心動魄的考驗後,他們終於做好了一切準備,計劃在聖誕節那天趁著警備鬆懈越獄了。劇情由單純的緊張轉變為懷有一絲期望的迫切。

越獄過程中,三個人分工有序,一扇扇門順利打開,為觀眾帶來腎上腺素不斷飆升的體驗,一直到最後一扇門,當他們發現沒有任何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的時候,他的同伴懷著對於自由的極度渴望,暴力拆卸了最後一個門鎖,將節奏推向高潮。走出監獄後也絲毫不敢鬆勁,直到坐上出租車駛入一片坦途,擠在車後座上的三個人才情不自禁開始狂笑。至此,觀眾也終於能鬆一口氣,在心中和主角們一起歡呼。

電影情節雖然簡單,但節奏張弛有度。《逃離比勒陀利亞》對真實歷史事件的刻畫起到了一種以小見大的效果。在動輒以黑科技、萬能主角光環、流量明星等元素來展現越獄刺激感的影片中,無疑是一種清新而又深刻的嘗試。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02、從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同樣造型下,通過語言、眼神和心理刻畫人物形象,也是考驗演員實力的過程

電影是敘事的藝術,而藝術的創作主體是人,只有通過成功的人物塑造,才能更完整地展現出故事情節的魅力。通常,可以通過人物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來襯托他的性格,但這一切在《逃離比勒陀利亞》中,顯得十分奢侈。要知道,演員大部分時間都是同一套裝扮,所以,對於眼神的刻畫和心理的描寫,成為這部影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在電影觀眾學的理論中,觀眾發生情感情緒活動的根本前提是對主人公生活的認同。如果能夠引導觀眾將自身潛意識投射到角色之中,那麼就能更好地引導情緒,使他們對電影主人公的恐懼或者緊張身臨其境。

《逃離比勒陀利亞》首先充分利用了限定空間的優勢,整部電影的大部分鏡頭都是在監獄中進行。利用監獄這個封閉式的空間形態,使觀眾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先行恐懼,從而不由自主將自己代入到影片情境之中,更好地去感受主角內心世界。

其次,丹尼爾在塑造蒂姆這個角色時,將他的性格刻畫得有些神經質,這種特質和壓抑、緊張的監獄生活碰撞在一起,衝突顯得更為強烈。他沒有太多感情化的臺詞,或者是肢體語言,但恰恰是這種長久的沉默反而帶來更加深刻的人物表現。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此外,大部分時候,他保持沉默或說一些簡短的語句。正如李·R·波布克在《電影的元素》中這樣寫道:“在匠心獨具的設計下沉默比喧囂更有感染力。”這部電影的對話不多,但每一次對話都能夠推進情節的發展。觀眾也從大片段的沉默中體會著主人公無法排解的緊繃感和痛苦情緒,同時為他的堅持、隱忍所感動,這也傳達了在當時社會環境中政治權利和體制對人性的壓迫。

同時,對於眼神的刻畫也是影片一大特色。在他們第一次下樓嘗試使用鑰匙時,躲藏在儲物間,透過縫隙看著獄警走近。光從百葉縫隙中攝入,剛好照亮黑暗中兩雙藍色的眼睛,瞳孔聚焦,黑白分明,緊張度幾乎到達滿格,雖未言一語,兩個演員的眼神已經將氛圍推向了極致。

成功的角色塑造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電影主題,整部電影都以配鑰匙為主線,對影片中不同的角色來說,鑰匙打開的不僅是自由之門,更是開啟了那條捍衛人類權利的道路。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03、從聲畫表現手法分析:冷藍色與暖黃色交替鋪陳,細節原聲演繹出層次多變的風格

色彩最初級的運用是交代環境,增強視覺體驗,而高水平的電影藝術家則通常利用色彩展現人物情感,產生更多審美價值。在這部電影中,影片色調大多呈現冷色,營造一種壓抑的氛圍,也穿插著暖色調去展現人物代表群體的整體精神。

不活潑的藍黑色是監獄生活主色調,表達出沉悶、壓抑等一系列消極情緒,也讓觀眾產生一種對自我及其它事物的反思。在戶外的鏡頭中,則大部分採用土黃色的色調,也十分具有象徵意義。土黃色是大地的顏色,是南非自然環境的主色調,更象徵著種族隔離制度之下民眾生活的無奈與無力。

此外,電影在聲音上的處理也很有指導意義,聲音的運用十分靈活,比如鑰匙插入鎖孔旋轉帶來的清脆聲,令人心生喜悅;一些沉默安靜的聲音留白,則讓觀眾沉下心來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從一場精彩而耗費心力的越獄行動,充分映射出當時的主角對於平權的渴望與艱難。主角是政治中的鬥士,也是人生的鬥士。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體味著片中主角的艱難與堅持,感受著影片帶給我們的寫實之美。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04、基於電影《逃離比勒陀利亞》的故事,我提煉出的人生關鍵詞是“執著”與“匠心”

在上文中,我們分析了影片中所蘊含的值得借鑑的藝術表現手法,現在,我想拋開其中的政治意向與拍攝技巧,單純來談談這部影片對我們普通人生活中的啟示。

在那個年代,監獄的設置如此簡單,和蒂姆一起被關押的也大多是有學識的人,為什麼只有蒂姆可以越獄成功?主要是他具備了幾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品質:

  • 對目標的絕對渴望

影片中有很多和他們相似的犯人,但當蒂姆鼓舞他們一起越獄時,他們卻猶豫了。越獄成功三人組與他們不同之處就在於每個人想要出去的願望都足夠強烈,這往往是計劃成功的第一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當你想做一件事情,就要找到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動力,如果只是因為“別人都說好”才去設定這個目標,那麼多半情況下遇到困難就會退縮。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 簡化思維,從自己能夠改變的地方開始

很多人習慣將目標設想得十分宏大,實踐起來卻遇到很多問題,是因為在思考方面有些好高騖遠。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從“自己想做什麼”去考慮,而蒂姆的思維方式則是從“自己能做什麼”開始,由此制定的方案更有可實踐性。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本業是在線教育,一直想成為一個自媒體人。但她偏偏要從自己喜歡的時尚領域起步,而不是自己擅長的教育領域,結果堅持了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因為從頭開始建構一個知識體系十分耗費精力。如果她能夠轉變思維方式,從自己“能做的”去開始思考,從教育領域開始向自媒體轉型,也許早就成功了。

  • 不斷實踐,不斷試錯再調整,完成閉環

沒有什麼計劃是絕對完美的,一個完整的、良好的計劃,一定要以實踐來完成閉環,並不斷向主要目標去調整、靠近。如果蒂姆他們沒有堅持給每一把鑰匙都進行不厭其煩的調試,很有可能在逃到一半的時候,就發現有門鎖打不開,從而導致任務失敗。

  • 確定方向和方法之後的絕對堅持

一年多的時間,15道門,39把鑰匙,這讓我想到日本的“匠心精神”。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沉下心來去打磨一件事情真的太珍貴了,然而,我們缺少的,卻正是我們需要的,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中注入匠心,才是讓根基紮實,最終有所收穫的最優方式。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逃離比勒陀利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越獄電影如何扣人心絃

結語:

越獄一直是熱門題材,在《肖申克的救贖》光環下,很少有新的故事情節能夠讓眾人交口稱讚,於是大部分的越獄題材拍成了單純強化感官體驗的商業片。《逃離比勒陀利亞》收到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有人說影片的政治意味過於淺薄,有人認為演員的演技毫無特色,然而我認為,這部敘事情節看似簡單的越獄主題電影充滿了許多細節真實感,真實得討喜。他或許沒有強化政治衝突,卻勝在簡單易懂,充滿了值得細細品味的魅力。

這個故事在當今已不可複製,科技的進步代替了這種原始的質樸。手工製作的木頭鑰匙,作為影片中越獄的主要武器,貫穿全篇,具有匠人精神的主角,完成了這個任務,為現代人帶來強烈的懷舊感,並且對我們的實際生活產生了衝擊與啟發,這也是該影片的珍貴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