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技術

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技術

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模式的核心技術包括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高壟覆膜栽培、化學農藥減量、藥劑處理前移、生物防治等。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該模式可減施化肥 30.9%,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39.2%,大白菜增產 12.61%,且提早上市 10~15 d(天)。已在山東肥城推廣應用。

肥城市是山東省重要的秋大白菜產區,秋大白菜常年種植面積在 1 萬 hm 2 (15 萬畝)左右,且“兩菜一糧”(春馬鈴薯—夏玉米—秋大白菜)已成為當地重點特色產業模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觀。但是傳統的秋大白菜平畦種植模式在播種、整地、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控等環節上需要大量的人工和農資投入,為追求高產,過量施肥灌水現象較為普遍,尤其是過量施用氮肥現象較為嚴重,通常每 667 m 2 基施三元複合肥(N-P-K 為 15-15-15,下同)100 kg,生育期追施尿素 3 次,每次每667 m 2 施 20 kg;為追求防病效果,整個生育期平均用藥多達 7 次,每 667 m 2 農藥有效成分用量達118.4 mL(g),導致田間害蟲抗藥性增強;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亦會造成環境汙染。

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技術


為此,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總結了基於化肥減量、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高壟覆膜栽培、化學農藥減量、藥劑處理前移、蘇雲金桿菌(Bt)乳劑生物防治等核心技術的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模式,並在肥城市推廣應用。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該模式可減施化肥 30.9%,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39.2%,每 667 m 2 大白菜產量增加12.61%,提早上市 10~15 d(天)。

1 品種選擇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早熟、抗病、豐產、耐貯運的大白菜品種,如北京新 3 號、泰安黃芽、改良青雜 3 號、豐抗 90 等。

2 育苗

採用平畦育苗,一般 8 月下旬至 9 月初播種。每 667 m 2 大田需育苗畦 35~40 m 2 ,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入三元複合肥 3 kg、腐熟有機肥(N-P 2 O 5 -K 2 O ≥ 10%,有效活菌數≥ 6 億個 · g -1 ,有機質≥ 60%)6 kg。耕翻耙平後做畦,畦寬 2.0~2.5m。採用撒播或條播,每 667 m 2 用種量 10 g。撒播前畦內澆透水,將種子與 5~6 倍質量的細沙土(過篩 40 目)摻勻,待水滲下後均勻撒播在苗床上,覆細土 0.5~0.8 cm 厚;採用條播,於畦面按行距 8~10 cm 劃深 1 cm 的淺溝進行播種,覆土後再澆水。

發芽期內不澆水,出苗後視土壤墒情和天氣情況澆水,防止忽幹忽溼。幼苗出土後一般間苗2次,第 1 次間苗在 1~2 片真葉時進行,苗距 3 cm 見方;第 2 次間苗在 3~4 片真葉時進行,苗距 8~10 cm見方。與常規直播和穴盤基質育苗相比,平畦育苗幼苗苗齡短、健壯,可降低成本 50% 以上。

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技術


3 整地起壟

春馬鈴薯—夏玉米—秋大白菜栽培模式是在馬鈴薯生長期套種玉米,馬鈴薯 6 月收穫,玉米 10月收穫,9 月初至 9 月中旬將大白菜定植在馬鈴薯地塊。馬鈴薯收穫後,分別於 6 月下旬、7 月下旬深翻曬土 1 次,利用高溫強光有效滅殺病菌和蟲卵。大白菜定植前,結合整地每 667 m 2 施三元複合肥 59.5 kg+ 生物有機肥 47.25 kg,深耕細耙,機械起高壟,壟距 80 cm,壟高 15~20 cm。採用機械鋪設滴灌帶並覆膜,每壟鋪設 1 條滴灌帶,滴孔間距 30~35 cm,覆蓋幅寬 80 cm 的白色地膜。注意控制機械速度,確保滴灌帶順直、鋪膜完整。

4 定植

選用適齡壯苗,苗齡18~22 d (天),5~6片葉,無病蟲害。定植前一天將幼苗澆足水。由於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土壤溫度較不覆膜栽培偏高,需在晴天下午或陰天採用定植器定植。定植株距 40 cm,每667 m 2 定植2 000株左右。定植後滴灌1次透水,每 667 m 2 用水量 15~18 m 3 。

5 田間管理

定植後隨時檢查苗情,如發現有死苗現象,要及時補苗,直至苗全、苗勻、苗齊。團棵期前蹲苗 7~10 d(天),團棵期每 667 m 2 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N-P-K 為 20-20-20,下同)1.5 kg;結球前和結球后每 667 m 2 分別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 1.5kg。蓮座期中期,每 667 m 2 噴施 0.7% 硫酸錳 210g+0.2% 綠芬威葉面肥(挪威雅苒國際有限公司生產,含磷 14%、鈣 8%、錳 12%、鋅 12%、硫 2%)50 g,共噴施 2 次,每次間隔 10 d(天)。應根據不同的天氣狀況、土壤情況及大白菜需水特性確定灌水次數和灌水量。秋季露地大白菜採用膜下滴灌一般澆水 3~4 次,每次每 667 m 2 用水 13~15 m 3 ,滴灌量應根據降雨量進行適當調整,收穫前 15 d(天)停止澆水。

6 病蟲害防治

露地秋大白菜蟲害主要有蚜蟲、白粉蝨、菜青蟲、小菜蛾、跳甲等,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霜黴病、軟腐病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生態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控制原則進行防治。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藥劑處理前移技術、蟲情監測與誘殺技術、生物防治技術、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技術。

大白菜定植前,在距地面 80~100 cm 處安裝太陽能高效智能捕蟲器,誘殺小菜蛾、菜青蟲等鱗翅目害蟲成蟲,降低產卵基數,每 1.5~3.0 hm 2(22.5~45.0 畝)安裝 1 臺;懸掛規格為 25 cm×30cm 的黃色粘蟲板,用於預警、監測和誘殺蚜蟲、白粉蝨等,懸掛高度距離植株上部10~15 cm為宜,每 667 m 2 懸掛 100~120 塊,粘蟲板粘滿害蟲後及時清除或更換。苗期每667 m 2 可用300 g · L -1 氯蟲 ·噻蟲嗪(度銳)懸乳劑 30 mL+8 000 IU · μL -1 蘇雲金桿菌(Bt)乳劑 250 mL 防治小菜蛾、跳甲;生育期內,每 667 m 2 可用 300 g · L -1 氯蟲 · 噻蟲嗪(度銳)懸乳劑 30 mL,或 6% 甲維 · 蟲蟎腈微乳劑 50mL,或 8 000 IU · μL -1 蘇雲金桿菌(Bt)乳劑 250mL 防治小菜蛾、跳甲。

猝倒病、立枯病為苗期病害,一旦發現立即拔除病株,也可採用藥劑處理前移技術,即在播種前每 1 m 2 苗床用 722 g · L -1 霜黴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 5 mL 澆灌;出苗後 20 d(天)每 667 m 2 用43% 戊唑醇(好力克)懸浮劑 20 mL 噴霧 1 次。防治霜黴病,每667 m 2 可用47%春雷 · 王銅(加瑞農)可溼性粉劑 130 g,或 72% 霜脲 · 錳鋅(杜邦克露)可溼性粉劑 130 g 噴霧,每隔 10 d(天)噴霧 1 次,共噴 2~3 次。防治軟腐病,每 667 m 2 可用 3% 中生菌素(克菌康)可溼性粉劑 25 g 噴霧,每隔 7 d(天)噴霧 1 次,共噴 2~3 次。

露地秋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技術


7 採收

根據市場需求和大白菜商品質量要求適時採收。11 月初即可收穫上市,也可以在 11 月中旬收穫以增加產量,每 667 m 2 產量 25 000 kg 以上。

8 效益分析

與傳統平畦栽培模式相比,大白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栽培模式省工、節水、化肥農藥減施效果明顯:① 用種量減少 87.5%。傳統模式每 667 m 2 用種量 80 g,而採用育苗移栽每 667 m 2 僅需種子 10g。② 省工 25%。傳統模式從播種到收穫每 667 m 2用工 20 個,增效栽培模式每 667 m 2 用工 15 個(含定植、懸掛黃色粘蟲板)。③ 與傳統模式相比,增效栽培模式每 667 m 2 可減少化肥用量 15.3 kg,減施量 30.9%,減少農藥有效成分用量 73.8 mL(g),減施量 39.2%。④ 增產增收。增效栽培模式每 667m 2 大白菜產量 25 000 kg 以上,增產 12.61%;按照大白菜市場價 0.25 元 · kg -1 計算,每 667 m 2 較傳統模式新增純收益約 1 300 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