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哲人和哲学从来不曾活在其当下的时代里

文丨镇之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书,是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过的路》,很多人认为它只是一本高级的心灵鸡汤,但归根结底只是一本鸡汤,我不认可。

世界这么大,每个人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清晨起来,透过阳台,我看到的那棵熟悉的树木其实一点都不熟悉。因为每天的风不同,树的晃动也不同。晃动不同,那么心便不同。

心有很多种,有些人的心自带光环,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楚这个世界,熊逸应该算一位。他是一个神秘的作家或者思想家。他写了一本书,标题似乎和《少有人走过的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叫做《少有人看见的美》。

这样的标题是很狂妄的,因为美无处不在,怎么能说你所看到的美,我们并没有看到呢。翻开书页,细细品味,却很难不被熊逸的思路所折服。原来,有些人虽然看上去“狂妄”,但确实有其“狂妄的”资格。

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哲人和哲学从来不曾活在其当下的时代里

在本书的“主旋律:14世纪的政府宣传画”中,他说:

1、师徒二人的画作虽然画技属于一脉相承,但师傅反映的宗教,而徒弟反映的是自治。这背后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思潮的流变。前者的画作是大教堂上接受芸芸众生顶礼膜拜的神,而后者是回归世俗,象征了锡耶纳城市的自治。他分析了两幅画的细微差异,层层剥下,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处的所在。

2、规整的理想城市与不规整的理想城市分别标志着西方哲学里两大对立的思想传统,前者属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后者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哪种思潮在社会里占据了主流地位,画家们的笔墨就会自然而然的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

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哲人和哲学从来不曾活在其当下的时代里

3、在他的壁画里,无论好政府还是坏政府,今天被人们跪拜最多的财神始终缺席,正义女神地位的升降才是观画者视线的焦点。正义被熊逸凸显了出来,成为了他字里行间的主题。但他马上就说道: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正义在长久以来并不被摆在政治生活的首位,至于私利和公益的关系也是一个颇费周章的争议问题。

最后,他总结道:一种哲学观点需要经过多少人,多少种形式的辗转传承才会终于深入人心,又会继续多少代人的或喜或悲的检验才会被人们审慎的尊奉或遗弃,哲人与哲学从来不曾活在其当下的时代里。

熊逸依旧是那个隐士,只不过他如今也已经成为了逻辑思维的座上宾,年收入上千万,显然已经凭借着他发现的眼睛彻底摆脱了物质的束缚。

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哲人和哲学从来不曾活在其当下的时代里

他所传递出来的美是带有悲天悯人的气质的,像一个个小确幸,并不代表着真理,但至少有了一丝丝朝着真理靠拢的味道。这或许就是少有人看见的美的真谛所在。

关注我,私信“隐藏的美”获得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