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導語:陶器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的生活用具,也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陶器背後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息,是我們瞭解史前社會生活方式和水平的重要內容。

陶器背後包括製作陶器的技術、製作了陶器的人群、陶器製作技術的交流以及陶器摻合料的使用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因為各個時代文化發展的茶語,陶器的製作水平還呈現出高低發展的不同;哪怕是同一時期的陶器製作,在不同的分佈區域內也體現出陶器製作水平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透過陶器我們能夠看到新石器時代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以及不同陶器背後到底人群信息。

一、史前的陶器與陶工

1.陶器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陶器最早產生於距今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之交,陶器的製作也被視為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場巨大革命。因為有了陶器的出現,解決了史前人類盛儲食物的問題,也適應了早期社會人們頻繁遷移的需要。更值得注意的是,陶器的出現還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炊煮食物的方式。陶器不僅是盛儲器,同時也是炊器,作用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鍋。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新石器時代居址復原

2.陶器的分類

陶器的種類繁多,根據用途來分,可以分為專門盛儲食物的盛儲器、炊煮加工的炊器、取水所用的汲水器以及用於生產加工的生產用具,如陶刀、陶矬、陶紡輪、陶彈丸等。事實上,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功能往往不是單一的,也就是說,同一件陶器的使用功能往往不是一種,有的陶器往往既可以用以炊煮還可以用來存儲食物,甚至在陶器損壞不能使用後啊,還能夠對陶器進行二次加工,成為可以投入生產領域的重要工具。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新石器時代彩陶

根據用途來分,可能會引起一些分類不明的問題,如果根據陶器的器型來分的話,就能夠很大程度地將陶器區分開來。從陶器的底部特徵來看,陶器可以分為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尖底器等類。史前社會中人們對於陶器器型特點的設計不是一時興起,也不單單是為了美觀,他們更為注重的應該是陶器的實用功能。也正是如此,陶器的設計就更加耐人尋味,陶器底部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了人們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需求。

二、圜底器和平底器

圜底陶器和平底陶器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最早出現的陶器器型,同時也是當時最為常見的陶器器型。要了解這兩種類型陶器的具體功用,我們必須首先對陶器的器型特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圜底陶器

首先是圜底陶器,圜底陶器的重要特點就是陶器底部呈現弧形或者圓形,這種陶器因為底部與地面的直接接觸面積較小,因此很難直立起來

。這也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最為常見的陶器形制之一。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甘青地區的大地灣文化中就常見有這張圜底陶器,器型主要包括圜底罐、圜底釜等與炊煮飲食有關的器類。在馬家窯文化中也常見有圜底罐和圜底的瓶等。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圜底陶器

圜底器因為器身為圓鼓腹,弧形很難直立,因此這類器物往往與遊牧民族生活聯繫起來。為了適應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的需要這一類器物往往被隨身攜帶,因此不必要做成平底。遊牧民族用它炊煮食物時只需要將圜底炊器用工具吊在搭好的架子上,然後在陶器下方生上火堆就可以烹煮食物了。

當然,圜底陶器也不單單是適應遊牧民族生活需要,在以定居農業為主的史前文化中也見有這種圜底器。這種作為炊煮所用的圜底器因為底部較圓,因此受熱均勻,易於加工食物。在使用時,圜底陶器需要配合陶支座使用,一般為2-3個陶支腳支撐在陶器底部,騰出空間用於生放火堆,如此以來就能夠適應定居生活需要了。這種圜底器在日常存放或炊煮時還可以在地面挖掘一個坑,將它置於上方固定。儘管圜底器的使用相對麻煩,但是古人還是對這種陶器青睞有加,想來是為了最初適應移動性生活需要所致。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陶支腳

2.平底陶器

平底器是陶器最為普遍的器型,幾乎在整個新石器時代所有文化分佈的區域都見有這種陶器器型。平底陶器的底部平整,能夠直接與地面接觸放置,能夠用以盛放和炊煮以及隨身攜帶等各種用途所需。平底器常見器型也是最多的,主要有平底的罐、杯、釜、杯、碗、缽、壺、盆、盤等器類。根據器物底部平底所佔比例的大小,平底器還可以分為小平底器和大平底器兩類。這兩種平底器在用途上區別並不是很大,應該是製作陶器的人群的審美選擇和某種需要導致的。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平底陶器

平底器用作炊器時有時也會架置支腳,這也是和新石器時代的生產技術水平有關。因為造房技術有限,史前時代的房屋一般比較低矮,和歷史時期巍峨高大的宮殿樓閣不同,因此室內很少見到較高地能夠直立的陳設。室內的灶也只是在地上搭幾塊石板或者挖一個坑,如此以來就需要將炊器搭起來底部留一個火道用以加熱。

三、三足器和圈足、尖底器

除了圜底陶器和平底陶器外,史前時期還常見有三足器、圈足器和尖底器,這些器類造型可能同時兼具了實用和審美兩種功能。

1.三足器

三足器最為常見的形制是器物底部為圜形,然後在器底呈等腰三角形式排列分佈著三個大小相同的陶支腳。這種陶支腳應該不是一次製作而成的,而是在上面的圜底器身製作完成後,再將泥釘覆按在底部,形成了二次製作的痕跡

。三足器極大改變了圜底陶器放置時穩定性差的問題,同時兼有審美和實用功能,在新石器時代流傳範圍很廣。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三足缽

新石器時代中期分佈於今天的豫北冀南地區的裴李崗文化中就見有三足缽,三足缽上部為圜底的缽,器身繪製有刻劃紋,頂部經過磨光磨平後塗繪有一道彩繪,底部的支腳小而略尖。從外觀上來看,裴李崗文化的三足缽造型勻稱、通身飾有紋飾而不繁雜,顯得簡單大方

。在甘青地區的大地灣文化中也見有一種三足甕,翁身呈蛋形,底部略弧,並且附有三個支腳,陶器器身部分也飾有簡單紋飾,器物形態顯得圓潤飽滿,憨態可掬。

2.圈足陶器

圈足器也是陶器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器類,這種器型因為簡潔實用的功能甚至在今天我們常見的瓷碗、瓷杯也多為這種造型。圈足就是器物底部有一個向下的圓餅狀凸起,圓餅正中中空內凹,留出了一定的空間。圈足器在新石器時代流傳很廣,在北方的裴李崗、磁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等都流行圈足器。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高圈足器

從實用角度出發,圈足器能夠使得陶器穩定立放,另外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來說,圈足器底部內空的圓餅能夠隔絕滾燙的食物,防止燙傷。圈足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流行於長江流域地區的人群之中,這些人群以農業定居生活為主,圈足器正好適應了農業生活習慣的需要,因此才大獲流行。

3.尖底陶器

尖底陶器在陶器的幾種器類中不算常見,尖底器的造型主要是器身從下半部開始向中間斜收,帶有一個尖突的底。尖底器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常見的小口尖底瓶,這種瓶身形較長,長頸,器身上部有兩個附耳,器身上飾有各種彩繪的圖案或繩紋、刻劃紋等。從造型和形制上推斷,我們一般認為小口尖底瓶是用作汲水器,將其倒放於河水中能夠快速盛滿水,然後婦女們雙手扶著器身,頂在頭上將水運回住地。

陶工與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器型與族群

小口尖底瓶

尖底器因為造型風格獨特而備受人們關注,在成都平原商周時期的十二橋文化中就常見這種尖底器為主的陶器群,主要包括尖底杯、尖底盞、尖底盆等。尖底器很難直立放置,因此有人推斷或許是在地面挖出一個小坑將其放在地面,又或者是在其耳部穿繩高高掛起來放置。無論怎麼來說,尖底器的出現和使用是人們更加追求造型的結果,整體來看,在新石器時代使用得不多。

結語: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內容,製作陶器對於當時的的人們來說應該是存在一定的技術含量,因此可能需要專門的人要製作。這批專門製作陶器的人們,我們可以稱為陶工,陶工是從事史前陶器生產的專業人員,為整個部落和族群提供製作陶器的服務,他們很可能專職從事於此,在部落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他們也是整個社會中陶器時尚和變革的風向標,陶工們與其他部落人群接觸,獲取他們的經驗運用到陶器創作當中。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陶器的背後是陶工,而陶工的背後則代表了一個人群,一種文化,通過解讀不同的陶器,我們能夠了解史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面貌

參考文獻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

張之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