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偉:中醫藥抗病毒研究不足 強烈建議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入研究

2020-04-17 18:00

【環球網報道】4月1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防控工作進展和成效。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教授王偉介紹,通過這次中醫藥科研工作,我想有三點值得推廣的經驗,有兩個方向,值得下一步加強,加大研究力度。從經驗來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對於推進特別像傳染病的這種科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這次中醫藥研究和臨床救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首先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比如說重視科學研究,中國工程院專門成立了中醫藥的專班,由李曉紅院長擔任組長,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多方進行支持,所以使得這項工作能夠順利、快速地推動,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也恰恰體現了我們國家大一統的制度優勢,也是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點,面對臨床突發新的傳染病,臨床救治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個時候,臨床和科研一體化同步推進非常關鍵。包括我們自己項目組做清肺排毒湯也是,前方救治的同時,進行科學數據的收集,後方有強有力的人員,進行緊密的配合,這個經驗也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也取得了很多效果,包括“三藥三方”,好多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取得經驗。

另外,前線後方的緊密配合,這兩者不能脫節,比如說前方科研需要輔助的東西,後方就能夠在第一時間支持上去,否則有些東西是斷鏈的。

所以這三點,對後期的科學研究,非常值得我們推廣,也是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三個方面。

另外,通過這樣的科學研究我們發現,在中醫藥有兩大方面非常值得重視研究。

第一點,中醫藥抗病毒的研究,這一點,說句實在話,這麼多年是弱化的,科研的投入,各方面的力量是不足的。從這次看來,中醫藥其實在病毒性傳染病方面,確實顯示了非常好的作用,有不可替代性。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大家不認識一種疾病,中醫藥它獨特的優勢在哪呢?它可以根據臨床的症狀體徵、發病時間、地域、季節等特點,進行病機的分析,然後進行辨證論治,非常快捷地拿出救治方案,用於臨床。但是西醫要進行病毒分析,動物實驗、臨床試驗,這時候就趕不及。所以這個意義上講,對未來的急性傳染病,加大對中醫藥的研究,有可能對應對突發性傳染病是有好處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啟示,這也是對老百姓、對人民負責的一個做法。

我們中國歷史上,初步統計有300多次大型疫病流行,包括中醫的很多典籍,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經典,都是大疫之後形成的,所以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抗擊疫病的經驗,有好多著作典籍,所以從這裡面進行深度挖掘,在當下和未來有很多重要的價值,這一點不能丟棄掉。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另外,這次清肺排毒湯的產生,是得益於葛又文先生在長期治療流感 這種傳染病疾病的經驗,結合前期對武漢病例的觀察分析,也結合了我們中醫的“五運六氣”的一些特點,從《傷寒雜病論》裡,啟用了四個處方的基礎上,綜合形成的處方。

一開始我們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但是綜合這樣的觀察,特別是近期的應用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這樣充分體現了古方新用,中醫這種簡單的辨證論治的理念也好、診療模式也好,有極強的生命力。從這一點啟示,中醫的辨證論治是非常獨特的,跟現代醫學有很大區別。但是,對這種診療模式的深入系統的研究,依然非常不夠。

所以我們特別強烈地建議,將來在國家的重大科技項目部署裡面,應該把辨證論治的科學規律、科學基礎進一步深化研究,將對發展中醫藥能夠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