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宋仁宗與晏殊之間有哪些真實的故事?

月盈紅袖


晏殊歷經宋真宗、宋仁宗兩朝,受到了兩任皇帝同樣的賞識,這是難能可貴的。

晏殊有禮數。宋史有記載,宋真宗對晏殊十分看好,遇到棘手的問題就會寫小紙條派人送給晏殊進行諮詢,晏殊每次都當著來人的面寫好回答,然後將答奏和真宗的小紙條交給來人一併帶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帝第二天所說的高論都是皇帝自己想的,絕對不是別人寫的!

晏殊有堅持。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晏殊和另一個姓蔡的神童一起陪讀,當年太子年幼頑皮,晏殊經常規勸,小蔡卻事事順從,甚至於小蔡會伏倒在地給太子做跨門檻的墊腳石。後來仁宗當皇帝了,雖然念小蔡的好卻覺得人品不高只讓他去當地方官,反而對晏殊高看一眼加以重用。

晏殊有能力。仁宗時,西夏崛起叛亂叢生,晏殊時任宰相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將,使得諸將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這些建議都找準了北宋軍事不行的痛點和根本,在被仁宗採納迅速推行,取得很好的效果,終於使元昊俯首聽命。

晏殊有眼光。他樂於獎掖人才,當世名士中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又能識富弼於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大家津津樂道的“慶曆新政”就發生在晏殊執政時,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實際上是由晏殊總領其事的。

任地方官時,晏殊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特別是在做應天府知府時,選范仲淹來主導應天書院的改革,使得書院質量提升甚多,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並非虛譽。

步入仕途之後的晏殊,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本著平常心、做好了本職工作,做到不惹事、不怕事,若有事、能平事!這才是“太平宰相”的真正實力,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把事情都做好了!

富貴作詞結成珠玉

晏殊的一生堪稱一順百順,沒有幾起幾落的波折,沒有遭遇大的劫難和歷史陣痛,他的一生幾乎全都在京城,僅有的兩次所謂貶官也距離京城不足500裡。

就這樣,冠冕顯赫威風的晏殊寫下的詞章傲然不俗,就像葉嘉瑩先生說的那樣:晏殊詞作寫富貴而不鄙俗 寫豔情而不纖佻。

宋朝厚養文人為世代之最,晏殊生在太平年景,儘管他天性清儉、沒有食必珍饈的需求,卻也深陷歌舞昇平的溫柔陷阱。所以他的詞風裡滿是富貴的氣息。

他的詞集《珠玉詞》:因為他一朝宰相的超然身份,使得詞句裡幾乎全都盪漾著格外淡雅的氣息,那是一種高級的富貴氣象。

曾經寇準炫富的“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深的時人誇讚,將其當做吟詠富貴的典範。晏殊卻說這不過是暴發戶的窮富貴,真正的富貴是白居易的“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連宴席散場都有如此排場如此恢弘之氣。

他最有富貴氣息的詩句來自一首七律《無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不著一言寫金玉錦繡,卻滿滿都是富貴氣象。

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最初是在一首詩《示張寺丞、王校勘》中,後來直接用在《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詩雖在前卻沒有多少人記得,詞卻成為了經典!這就是晏殊成為依聲家初祖的道理所在!

正是晏殊的富貴氣象、他的端著架子作詞,才讓詞不斷走向雅化,獲得了生命的長青。往往越接地氣的作品在當時流傳甚廣,卻壽命極短;長青的藝術題材的唐詩、宋詞莫不是因為高雅而長存的。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晏殊當時也是有缺點的,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脾氣暴躁,話說他兩度貶官都與之相關!

第一次貶官是因為他頂撞了掌權的劉太后,必然也是有一種出言不遜的可能,更有意思的是:他貶官出京城,許多朋友來送他,其中一個歌女唱了一句“千里傷行客”就把他惹毛了,憤然將歌女趕走“我從來沒有離京師到過500裡以外的地方當官,哪來什麼一千里!”

第二次被貶更是直接因為暴脾氣。他最為宰相隨同皇帝在玉清宮,要去應宮時發現僕人沒有給他隨身帶笏板(這是宋朝官員上朝的標配),等僕人慌忙送來時他直接一巴掌打掉了幾顆牙齒。後來被彈劾罷免了宰相之職,理由就是脾氣暴躁不堪做百官的榜樣。

晏殊的詞最適合煙雨江南的氣息,在迴廊石階上一邊品茶、一邊精讀,直道“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小帥筆談


對仁宗和晏殊之間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氣鬼仁宗因為晏殊給他親孃寫墓誌銘的事,把晏殊貶官。

大家都知道仁宗的生母是李宸妃,是個機敏的宮女,能言善辯還膽大,知道真宗想兒子,就在侍候真宗洗手時對真宗說,做夢夢到一個神仙說要做她兒子。盼兒子心切的真宗當場就把小李給辦了,還真是,小李運氣逆天,真生了一個兒子,就是仁宗。

那時候正是真宗對真愛劉修儀掏心掏肺的時候,真宗就把兒子給劉修儀,藉此機會給劉升職,最後成了皇后,靠夢上位的小李宮女也改變她家的門庭,爹被賞個小官,她也成了皇帝的妃子,後來還生了一個女兒惠國公主,不過夭折了。

劉皇后成了劉太后,小李也成了李順容,在臨死時,劉太后又晉封他為宸妃,也就是李宸妃,等李宸妃死了,還讓大才子晏殊給他寫墓誌銘,其中有一句話:“生女一人,早卒無子”。

宋朝的皇宮戒備森嚴,宮中有什麼消息宮外都不知道,除非皇帝公佈,所以,沒幾個知道李宸妃是皇帝親孃。晏殊當然按照宮裡傳出來的資料去寫,就說李宸妃生過一個女兒,沒兒子。

但是,這墓誌銘讓親政的仁宗看到,就扎心了,好你個晏殊,敢說我親孃無子,那我是誰?我不是我孃兒子?

因此,就對呂夷簡發牢騷懟晏殊,呂夷簡就給晏殊辯解:那時候到底啥情況,我就是宰相也不太清楚,全靠瞎猜,晏殊又怎麼會知道呢?官家你怪人家晏殊不是有點沒事找事?

仁宗沉默了很久,還是咽不下這口氣,他成了劉太后的兒子,當然是他爹做主,他也不敢懟他爹,劉太后教養了他,他也不好意思懟劉太后,但這個氣必須撒出來,撒給誰呢?只能懟晏殊。

所以,晏殊就被仁宗貶出京城了。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宋仁宗和晏殊之間還真有一段往事,那就是晏殊被插足了宋仁宗的家事。

宋仁宗為李宸妃所生,劉太后所養,後世因此演義出《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李宸妃病重,劉太后遣太醫視望,當日李宸妃逝世,享年四十六歲。宋仁宗(劉太后)下旨讓晏殊給李宸妃撰寫墓誌,晏殊在志文中只寫宸妃生女一人,早卒、無子。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崩,燕王趙元儼告訴宋仁宗:“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於非命。”仁宗皇帝方才知道了自己身世,悲憤欲絕。仁宗皇帝坐了十年冷板凳,對劉太后既恨且懼,(史稱,劉太后對仁宗“躬親調護”,照顧其生活起居,尤其不許仁宗幼年近女色。),不便公開非議劉太后,只好遷怒晏殊。

親政後的宋仁宗手中抖動著晏殊擬的志文對宰相呂夷簡咆哮道:“(宸妃)先後誕育朕躬,殊為侍從,安得不知,乃言生一公主又不育,此何意也?”我媽明明生了我,晏殊明明知道實情,為啥不寫?

呂夷簡為晏殊辯解道:“殊固有罪。然宮省事秘,臣備位宰相,是時略知之,而不得其詳。殊之不審,理容有之,然方章獻(劉太后)臨御,若明言先後實生聖躬,事得安否。”

呂夷簡給晏殊辯護,我們都是外臣,好多事都是道聽途說,不明白具體情況,不敢亂寫。再說了當時劉太后執政,晏殊如果寫了李宸妃生了您,讓他怎麼活啊。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啊。

仁宗雖然心中釋然,但仍餘怒未消,將晏殊罷知亳州,後徙陳州。五年之後,晏殊始被召還。

晏殊很快又與歐陽修交惡,時任諫官的歐陽修好基友蔡襄上表彈劾晏殊:“宸妃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沒而不言”。舊事重提,宋仁宗正在重用歐陽修,早看晏殊不順眼,於是再次將晏殊逐出朝堂,令他出知潁州。人過中年的晏殊黯然離京,先知潁州,再徙陳州、又徙許州,六十歲時再知永興軍(陝西西安),在晚年時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徙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對於晏殊的貶謫,史家替他鳴不平道:“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時以謂非殊罪。”

晏殊晚年對此事諱莫如深,作詞一首,道出了人生的孤獨與無奈: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