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當了四年皇帝,卻用一半時間給父母爭名分!

相信在看過《清平樂》之後,大家都被王凱所演的仁宗圈粉。可惜,仁宗一生沒有兒子長大成人,最後只能過繼表弟的兒子繼承皇位。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室血統的延續不僅關乎社會禮法制度,更對當時的朝政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此也引發了很多的政治事件,如宋朝的“濮議之爭”、明朝“大禮儀”之爭,都是過繼登基皇帝為生父爭名分而引發的政治事件。本次,筆者就主要講講在仁宗去世後,他的養子宋英宗在位時期的

“濮議之爭”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英宗是如何得繼皇位的。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生父為濮王趙允讓,母親為仙遊縣君任氏,因仁宗無子而過繼到曹皇后名下撫養,仁宗駕崩後登基為帝。

據《宋史》記載:英宗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諱曙,濮安懿王允讓第十三子,母曰仙遊縣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於宣平坊第。初,王(趙允讓)夢兩龍與日並墮,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滿室,或見黃龍游光中。翻譯過來就是,趙曙老爹夢見兩條龍與太陽一起墜落下來,忙用衣服接住,不久趙曙出生的時候,紅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見黃龍在紅光中游動。為趙曙登基批上了一層君權神授的外衣。

其實,宋仁宗本人並不是沒有生過兒子,只是在生下不久都陸續夭折。趙曙在幼年時就被宋仁宗接入皇宮,賜名為趙宗實,交給曹皇后(後來的曹太后)撫養。在皇宮待了4年之後,仁宗兒子趙昕出生,趙曙就被送出皇宮,回到父親趙允讓身邊生活。隨著,仁宗年歲逐漸增大仍然沒有皇子,仁宗皇后曹氏及文武百官多次力薦仁宗冊立儲君。最終,仁宗在群臣逼迫下於1062年,立趙曙為皇子,一年之後,仁宗駕崩,曹太后宣佈仁宗遺詔,趙曙登基。

他只當了四年皇帝,卻用一半時間給父母爭名分!

宋真宗真像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一波三折的“濮議之爭 ”是如何發展的!

英宗剛登上皇位之後,就生了一場大病無法臨朝,主動下詔請曹太后臨朝攝政。一年之後,英宗身體康復,曹太后撤簾還政。

趙曙親政僅半個月,以宰相韓琦為首的部分高級官員就向趙曙提議請求討論趙曙生父趙允讓的名分問題。筆者懷疑,韓琦等人肯定是在趙曙授意之下,才提出此等決議。韓琦等人提議時仁宗逝世才14個月,按照禮法講還沒有過大祥(中國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父、母喪後兩週年(即第二十五個月)舉行的祭禮),熟讀禮法的韓琦等人是萬萬不能犯此種低級錯誤的。因此,筆者認為此乃投石問路之舉,先將提議拋出,看看朝堂反應,如果反對聲較多,又可以藉口仁宗“大祥”未過而託詞過去。事情的發展也正如筆者所說,朝臣反對一片,英宗趙曙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

他只當了四年皇帝,卻用一半時間給父母爭名分!

韓琦像

等到治平二年,韓琦等人再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持續長達18個月“濮議之爭”。

當時“濮議之爭”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韓琦、歐陽修為首的“皇考”派、另一派是以王珪、司馬光為首的“皇伯”派。兩派在討論時,爭執不休,最後英宗考慮自己已然親政,朝臣百官站著自己方的應該是多數,因此決定將兩派的意見共同交由群臣商議。沒想到,英宗和韓琦、歐陽修等宰執們錯誤了的判斷了形勢,百官商議完後認定英宗應當尊生父趙允讓為“皇伯”意見佔了多數。同時,曹太后也藉機開始出手,先是下旨斥責韓琦等人,不應該尊濮王為“皇考”,英宗見此情景再一次宣佈暫緩討論此事。

他只當了四年皇帝,卻用一半時間給父母爭名分!

司馬光像

曹太后的下旨,讓英宗及尊“皇考”派認識到,解鈴還須繫鈴人,作為仁宗皇后的曹太后在此事上具有一錘定音的作用。因此,韓琦等人與曹太后身邊的近侍不斷對太后進行遊說,曹太后本人與英宗關係並不和睦,在垂簾聽政期間與英宗多有齷齪,幸得韓琦等人的居中調節才沒有引起更進一步的衝突。在尊濮王為“皇考”一事上,其實對曹太后從感情上來講是萬不能接受的。但是在治平三年,曹太后卻同意了尊濮王為“皇考”一事。筆者認為,這一決定是曹太后作為皇家統治秩序維護者角度出發,而下的艱難決定。考慮曹太后作為宋朝傑出的女政治家,維護皇家的統治穩定,才是她第一考慮之事,濮議之爭對剛親政的英宗已經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群臣反對之聲四起,英宗的威望可以說受到了很大打擊,我想最終曹太后能給同意此事,還是為了維護趙宋統治秩序。

他只當了四年皇帝,卻用一半時間給父母爭名分!

曹太后像

曹太后的懿旨雖然極大增強了“皇考”派的信心,順勢將反對派中堅力量侍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三人貶出朝廷。此舉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反對派的抵制,包括司馬光在內的臺諫官員全部自請同貶,甚至英宗在濮邸時的幕僚王獵、蔡抗均反對稱親之舉,英宗無奈之下又不得不拉攏王珪,許以執政職位,在英宗“軟硬兼施”下,長達18個月的“濮議之爭”才以“皇考”派的勝利而徹底結束。

曹太后的詔書給英宗生身父母確定了最終的名位,據《宋史》記載:“吾聞群臣議請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見施行。吾載閱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

既趙允讓稱“皇”(非“皇帝”),三位夫人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英宗生母)並稱為“後”(非“皇后”),但是英宗在位僅四年就駕崩了,還未來得及給父母上諡號,神宗繼位後也沒有給爺爺奶奶上諡號的心思,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趙允讓最終的諡號仍為“王”,三位妻妾則並稱“王夫人”,可憐英宗執政一半時間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東流了!


侃古聊今說歷史的原創作品、違規轉載必究!

關注時下熱點,找尋歷史成因,侃古聊今說歷史歡迎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