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樑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今天和大家一起讀的書相信每個人都會非常感興趣。這本書就是梁冬和吳伯凡合著的《歡喜》。這本書產生於他們在喜馬拉雅上的一款談話類節目——冬吳相對論。這本書聚焦了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如何獲得幸福感,怎樣做到內心的喜悅?一個人有著錯誤的認知模式,心被禁錮,無法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整日苦悶煩惱。這本書正是通過多個角度來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從心出發,獲得內心的喜悅。這本書裡面說的一些方法都比較實用,這些經驗都是兩位經過驗證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內心就會變的更柔軟更敏感。當我們的心發生改變,原本枯燥乏味的世界一下子變得有趣了。這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或許對你也有幫助。讓我們一起來共同學習這本書吧。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1,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

我開始讀這一章對這個標題嗤之以鼻。尋求公正怎麼會被當做一種心理病呢?沒有人對公正持之以恆地追求,怎麼可能有整個社會公正的發展呢?

實際上作者從更為實用的角度出發來闡述這個問題。考慮一些實際生活的場景,公司裡一些人在一起不斷地抱怨不公正,為什麼自己做了那麼多卻得什麼都沒有得到。我們會發現,所謂需求公正往往會演化成自己不努力的藉口,不斷地抱怨最終指向不作為。

這裡有一個新的認知需要我們注意。我們對不公正的關注會讓我們注意力只集中到抱怨上,對於公司的領導和同事會採用全部否定的態度。也就是說,對不公正的關注讓我們侷限在一個很偏狹的世界裡。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我設限。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關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我和同事在一起也總是抱怨單位的領導不公正,很多人只會溜鬚拍馬,什麼工作也不做卻能夠在單位風起雲湧,而我們總是任勞任怨卻得不到重視。領導只有在有具體工作的時候才會想起我們。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大家都情緒非常亢奮。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給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將消極怠工進行到底。

如今再來看這場關於公正問題的討論,其實是在自我設限。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們左右不了單位的分配製度。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不公正上只會看到各種負面的信息,看到別人不好的方面。這裡面也有很多是自己想象出來的。而領導作出的努力,其他同事做出的貢獻,以及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精進,有哪些途徑可以讓自己不斷進步等等這些問題都被忽略。

我們因為對不公正的抱怨錯失了深入瞭解他人和提升自己的機會。

如果我們放棄對不公正的牢騷,接受它的存在,給它留一個位置,但是並非遮蓋我們所有的視野,那麼我們的心會一下子輕鬆了很多,沒有了怨氣,看見別人的優點,內心一下子變得無比的喜悅。

2,鈍感力和定力

每個人周遭的環境都會千變萬化,有時歡喜有時沮喪,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沒有定力,或者極度的敏感,就會成為環境的應聲蟲,任由外界環境驅使自己的行為。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內心的平靜是古代文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心裡狀態。

鈍感力實際上是對環境並不那麼敏感。許三多、阿甘都是這樣的典型人物,他們內心有一個堅信的東西,對於外界的改變不敏感,只是朝著一個方向去趕。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鈍感力也是要有內心的定力作為基礎才能成立。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面臨多種選擇,如果無法有一個定力的話,聽風就是雨,很難堅持做好一件事情。

索尼在創始之初建立的目標是讓日本的電子產品能夠在質量上贏得世界口碑。當時有一個幾千萬美元的製造大單,盛田昭夫毅然拒絕了。他的解釋是如果開了一個掙快錢的口子,後面真的會一直做下去的,也就是會一直依賴這種模式。他要追求的樹立世界品牌的長遠目標。

鈍感力和定力放在一起就是傻傻地堅持。這一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效的。我們可能有太多次想做一件事,例如健身,但是隨之而來的會有很多的困難。如果我們的心很活,會很快自我妥協,轉換方向,無法完成原本的目標。如果我們就是傻傻地堅持下來,對各種困難不敏感或者轉化為積極的方面,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往往是最終會能實現目標的人。

我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寫個人的思考。不管有怎樣的情況,在我睡覺前都要寫下至少900字的個人思考。這就是一種傻傻的堅持,我用這種方法讓自己對環境變化不敏感。如果某一天累了困了就不寫了,我想這種習慣也一定無法養成的。其實如果今天不去做也就意味著你永遠都不會去做。

3,不抱怨

不抱怨對一個人的內心幸福至關重要。抱怨引發的注意力焦點的改變,我們會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那些不好的方面,任何其他積極的因素都被我們忽略或者自動過濾了。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完整的世界。

愛抱怨的人總是被負能量所縈繞。一個人手中只有錘子那麼他看什麼都是釘子。一個愛抱怨的人他看誰都有問題,看什麼都不和自己心意。殊不知,他的世界裡一樣充滿歡聲笑語,但被抱怨所矇蔽什麼都看不到了。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物理學上的力是指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事物間普遍存在著這種力,即便是抽象的人的意識。我們思想和言語的抱怨會作用於其他人和物,人和物會對抱怨產生一個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最可能也是抱怨。如此往復讓抱怨像瘟疫一樣相互傳染,愈演愈烈,一個人心裡根本無法在抱怨裡獲得歡喜。

停止有毒的抱怨,我們才可以發現獲得歡喜的方法。

4,心智模式

書中不斷地重複一個觀點就是我們的世界是自己心智模式外化的結果。當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對熱點新聞激情點評、對親人抱怨不休時,其實都是在表達自己。明白人能夠在其中看出一些端倪的。

書中列出了三種心智模式,我感覺對人的概括比較準確的。第一類人是“官人”。他們對權力感興趣,通過建立共同的願景和目標,以及制定共同的遊戲規則來領導團隊或者一個單位。

第二類人是“商人”。他們具有契約精神,遵守信用,善於發現價值。精明的商人能夠在平常現象中找到價值,他們是價值發現家。一件商品經由商人介紹,你買了感覺自己賺大了,用最少的錢買到了最好的商品。如果商人買一件物品,他會迅速戳穿商品價值,讓你感覺他能買你的商品很給自己面子了。

第三類人是情人。他們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為心中的某種價值觀或美學意向而努力拼搏。

三種人在很多場合下對一些問題的想法會截然不同,這根本上取決於三者的心智模式。他們關注的焦點完全不同,雖然他們會處於同樣一個物理空間裡,但是他們看到和感受的世界或許完全不同。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很多文藝青年當屬於情人範疇。他們工作掙錢後最大的規劃是旅行。詩與遠方要遠遠比眼前的麵包和牛奶重要。商人也旅行,但是他在旅行時並非是放空自己,仍然在不斷地發現價值。他們會在朋友圈曬自己旅行的照片來顯示自己的實力。官人似乎是不旅行的,因為這就脫離了自己的權力範圍,無法顯示自己的影響力。

心智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的視角,但是它同時也可能阻礙我們看到一個更為全面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紛爭很多並非事實上的分歧,而是心智模式的不同所致。同一個客觀事實,通過不同心智模式解碼後的結論是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個上帝視角,也就是抽身出來看自己的話,就可以擺脫心智模式對我們的束縛。

在激烈爭吵中最先笑的人一定是富有智慧的。因為他在爭吵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荒謬,以及整個爭論的荒謬。他這個時候就獲得了一種超脫,抽身而出,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看待此時的行為。

這一點其實很常見,我們有一些當時情境下很難解開的心結,但是當時過境遷,若干年後在回憶這段往事就會感覺到特別不可思議。實際上時間讓我們擁有了不同的視角,可以更為從容地面對。

瞭解別人的心智模式,我們會更容易與人合作,求同存異,避免不必要的紛爭。瞭解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明白自我的侷限,才能擁有一個起點不斷地超越自我。

5、關注效果而非效率

效果和效率是容易被大家混淆的詞。很多人認為兩者可以互換,有著相同的意義。實際上仔細分析卻發現兩者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我們聽說過假努力這個詞,其實就是隻高效率地做事。每天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很滿,總是忙碌不停。這些人做事很有效率,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做的事情就出效果。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假裝自己努力,通過不讓自己閒下來,來逃避自己應該擔負起的責任。他們的潛臺詞是:“你看我已經這麼努力了,結果搞砸了我也無能為力。”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假努力,做到有效果的工作和學習呢?這本書給出了一些方法,值得我們來好好學習一下。

第一,善於利用有限的時間。我們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一個人如何分配一天的時間最能體現他的興趣。對每天的時間做好規劃,就是卓有成效的保證。

第二,重視對外界的貢獻。重要的是作出了什麼貢獻,不是做了什麼。我們最多的時候,總是想著自己做了什麼,有多麼努力和辛苦,很少從效果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實際上,這一點就是讓我們在認知上做一個大的轉變。如果我們把自己的行為調控系統與效果綁定,必然會做出一些完全不同於原來的行動。

一名教師每天都忙著批改作業,寫各種材料來迎接上級視察,看似每天都兢兢業業。但是在教學方法上卻沒有下工夫,以至於學生都不太喜歡這位老師的課堂。這位老師還會抱怨自己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學生都不聽話。其實你會發現,這位老師將目光集中到自己做了什麼,有的時候努力可能僅僅是自我感動的手段,並不能對外界產生什麼貢獻。

第三,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實現自己目標的人。一個管理者最大的誤區就是通過不斷地抱怨和批評來操控其他人。一味的批評是不懂管理的管理者慣用的手段。管理者要做到有效管理,也不需要每天盯住每一個員工,專門找別人的過錯,批評一番以儆效尤。這樣看似很忙碌,管理的效果微乎其微。相反,管理者找到員工的優點,給予肯定,讓他的優點充分自主地發揮出來。

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只盯住別人缺點的管理者無法改變別人的缺點,結果往往讓人心生怨恨。忽視這些缺點,把員工的優點整合起來,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做到更加有效的管理。

第四,集中精力與少數重要的領域。如果自己記錄下每天做過的事情,分析下這些事情就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不多。我們的時間多耗散在不重要的瑣事上。

調整自己的狀態,讓重要的事情得到時間上的保證,其他事情相對會更好安排。這就像在一天的時間軸上錨定了一些點,有了這些點作為參照,再安排其他的事情就有了明確的依據。這樣不僅可以將重要的事做到有效果,其他的事情也更能安排地井井有條。

解讀梁冬吳伯凡合著《歡喜》:如何做才能收穫歡喜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