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温铁军:农业不是唐僧肉,城镇化也不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新三农有了新概念,不再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GDP农业”,而是稳定农村、合作农业、安全农业的新概念。

资本过剩让农业成为了最大污染源

今天,我们的学者简单地把以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农业改革和农村制度建设目标的时候,大概少做了一项工作——索引历史文献。

1955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推动,中国开始批量生产50马力的拖拉机,因为不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工业各部门普遍要求提高农业组织化的程度,让工业品有条件下乡。1956年,为了实现工业化,从农业部门顺畅地提取原始积累,正式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同时将农村合作社由 “初级社”升级为“高级社”,以乡为单位集中土地,形成数万亩土地的规 模经营,开启了中国28年的农业集体化历史。结果怎么样呢?在此不多作论述,有能力的人自己思考。

三农专家温铁军:农业不是唐僧肉,城镇化也不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当我们判断农业的未来时,该以什么现状为出发点呢?

根据近年来公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来看,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第一大污染源。三四十年前, 农业可能不是那么现代化,自身收益很低,但它和资源、环境之间 的结合是正向的,呈现出“正外部性”的状态。现在则呈现出双重负外部性,一重是造成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另一重是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原因在于全球三大资本 :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都过剩。

首先看金融资本,我们都知道当下世界资本市场热钱横行,它的特点是要求短期回报,进入农业这样需要长期、持续投资才有稳定回报的部门,很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牛奶 制品行业面临的危机,就是由当年一笔不到5000万美元的热钱引发的。

其次看产业资本过剩。这个时间更长,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国就已经出现工业生产过剩的问题,为了防止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我们引导工业资本进入农业,拉长产业链, 以远期过剩掩盖当期过剩,在工业和农业同时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连续增长。

三农专家温铁军:农业不是唐僧肉,城镇化也不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当金融资本过剩,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也出现过剩,表现在农村中的商业环境中,不可能构建一个所谓的契约关系,于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54个国家的专家作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过剩问题,但却未能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世界上80%的大棚,集中在中国,全球 67%的蔬菜、50%以上的猪肉、50%的苹果、40%的柑橘等等,都由中国人生产,但我们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

三大资本促使农业生产过剩,直接导致当下农业生产的双重负外部性。就污染而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河里漂死猪”,当地生猪年产量大约是700万头,在规模养殖条件下,生猪的正常死亡率,按最低3%算是21万头,按最高8%算是56万头。管理部门要求对死猪进行填埋和焚烧处理,在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往哪里埋;烧一头猪比烧一个人还贵,养猪的农民怎么负担这个成本 ?

三农专家温铁军:农业不是唐僧肉,城镇化也不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至于食品安全问题,在1998年之前,我们很少听到成规模的食品不安全事件,这之后的15年的时间,几乎每年都会有成规模的食品不安全事件集中发生。农业现在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当我们强调以大规模集约土地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时,必须要从现状出发——它会加剧这种紧张,还是会缓解?明眼人都知道!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把农民变成市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城镇化又成了热点话题,有人说,把中国70%的农民变成市民,农业就变成规模农业了,这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

在中国,农民进城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现在按照国家规定,农民工上“四险”的比例不到20%,为什么?因为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成本要低于城市,农民工一般不需要在城里再额外付费,另外购买一套自己的社会保障,更何况城乡二元分割,农村的保障带不进城市,城市的保障也带不回农村,各地让进城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其实是加重他们的负担。

三农专家温铁军:农业不是唐僧肉,城镇化也不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二是农民进城前后的身份变化。在农村,农民有房子有地,相当于“小资产阶级”,你让他变成产业工人,意味着变成无产阶级,有人愿意从小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吗?改革开放前,农民没有地、仅有房子,城市工人却生老病死有依靠,工农之间的差别相当于中产阶级跟贫民的差别。所以农村才会出现一人当工人,全家都幸福的情况。现在还是这样吗?我不反对城镇化,只是提醒政策制定者要多做实际调研,别拍脑袋下结论。

另外一个现实是,中国是世界上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社科院公布的数字是3.4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可能会导致“逆城市化”,或者叫“去城市化”。如果这个趋势形成,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机会,中小企业和中小资本,或者中产阶级市民的资本流向农业和农村,与农民合作,将会带来农业发展新的机会。【来源:温铁军教授博客,向温教授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