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到大的"伪科学",你知道吗?

No.1 我们遇到的"伪科学"、"伪知识"

2020"魔幻"的一年,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惊慌、不知所措,这也导致看"伪科学"有机可乘。那时候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里你又是否有收到过这些"伪科学"文章呢?如:接洗热水澡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用淡盐水漱口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熏白醋能消毒空气、吃维 C 能预防感染、香油滴鼻孔可阻断传染、喝高度白酒可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等等,这些看似"科学"的文章真的是可靠的吗?答案当然是 "NO",这些通通都是"伪科学"!那时候经常有些打着科学旗号实为"伪科学"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不仅误导公众,也扰乱着抗击疫情的公共秩序。除了疫情期间大肆传播的"伪科学"外,动物界的"伪科学"也是很能迷惑人的,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下图的这只"网红鸟",虽然这几年一直有不少人在给它"正名",但直到现在时不时还是会有人向各路科普达人求证。

我们从小到大的

其实在很多微信群里都在传播这个视频,还说这鸟学名叫"颜色隐秘鸟"。期间出现过不同版本,最早的版本说在新几内亚拍到、最近又说在湖北省拍到的,还说非常珍贵、十几位科学家用了很长时间才拍到此视频。还有的说它是变脸鸟,就像川剧的绝活那样会变脸等等。这些看似"科学"的"知识"其实都是错误的,并且严重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真相是那只"网红鸟"并不是什么九头鸟,也不是变脸鸟。它是安氏蜂鸟(Calypte Anna),主要生活在北美洲,也是当地较为常见的蜂鸟(注:中国所在的欧亚大陆,并没有现生的蜂鸟种类分布。)那么它为什么会变色呢?在自然界中,生物的颜色分为两种,一种是色素色;另一种是结构色。很多鸟类的羽毛从特定角度观察时,能看到蓝色、绿色等,但是换个角度看就变成了其他的颜色或者没有了金属光泽,这些现象就是结构色的表现。而安氏蜂鸟之所以会有"变脸"是因为其羽毛上的颜色是由于光线发生散射、折射从而产生结构色。再者安氏蜂鸟的雌雄有差异,雄鸟从头部到喉部呈现出鲜艳的紫红色,而雌鸟头部皆为绿色,喉部为灰白色。所以那只会"变色"的安氏蜂鸟是一只雄鸟哦。

我们从小到大的

其实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伪科学"、"伪知识"以外,在儿童教育中也存在着许多"伪科学"和"伪知识"。例如孩子们最常接触到的语文教科书,除了"妈妈找蝌蚪"、"壁虎找尾巴"这些"源远流长"的课文以外,还有一些从科普教育者看来是错误较为明显的。例如在最新版语文教科书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带刺的朋友》,该文章介绍了刺猬是如何爬到树上把红枣弄下来,又如何利用身上的刺机智地运走红枣。但这篇文章引起了一位网名叫做"瘦驼"的科普人士的强烈质疑,他是这样说的:"刺猬是猬形目动物,过去跟鼩鼱之类合并称为食虫目动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刺是自卫用的,而不是取食工具。刺猬怎么能用四条小短腿把扎在刺儿上的枣弄下来?"(摘自:藏狐的报恩:《刺猬身上的枣是中文教育的耻辱》, 公众号"瘦驼科学午夜档"2019年12月20日。)该质疑可谓一针见血。

我们从小到大的

小狮阅读完这一篇原文后也发现了科学错误点,如刺猬是一种杂食动物,以肉食为主,只偶尔会食用植物的根块与瓜果。它从未有爬树摘水果、用刺扎运水果的生存技能。其实这些都是会误导孩子。除了这篇课文以外类似的还有二年级"寒号鸟"的课文。虽然说寓言故事可以使用运用比喻、拟人、动作、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从中悟出一个富含哲理的故事。但是,描述的事物应该基于科学真实性,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在编写与科学知识有关联的文章前,作者应该要自己先求证,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的知识正确传播给大众。

No.2 避免伪科学,儿童的科普读物应该怎么选

很多家长都知道科普阅读对孩子十分重要: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科普阅读则能通过展现各类学科的奇观,同时扩展孩子的知识层面,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可是现市面上的科普读物琳琅满目,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真正好的科普读物,在传递正确科普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不仅有多样的主题,其文字和图片都准确且有趣,还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沉浸在广袤的世界里,而非局限于成人所认知的视野中。所以判断一本科普读物好不好,最好判断的标杆:如果这套科普读物对家长也有启发意义,也能引起家长的阅读兴趣,那么这本科普读物就是一本好的儿童科普读物。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作者去选择,如自然类科普读物的张辰亮(博物君)、张巍巍、史军、徐仁修、黄一峰、松冈达英、铃木守等等(排名不分先后)他们撰写的科普读物基本不会出现"伪科学"现象,家长和孩子可以放心阅读哦~

在这里小狮向家长们推荐一些较为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

①中国国家地理出版《博物杂志》它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其实成年人也可以阅读,可能还会颠覆你的"三观"噢),涉及人文、自然、生物、地质的科学传播杂志,顾问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作者绝大多数是活跃在各个科学领域一线的专家学者。

我们从小到大的

②DK博物大百科——自然界的视觉盛宴,本书为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100周年纪念出版物。它出版是史密森博物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里程碑,书中展示了对地球自然历史的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清楚地概述了自然世界的分类。其中涵盖超过6000种博物学世界的物种,众多独家的照片,着眼于成干上万的标本和物种展示,观看此书就像行走在视觉画廊中,让读者踏上一段难以置信的旅程,从自然界最基本的板块,到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再到植物,真菌和动物。本书展现物种多样性的终极视觉盛宴。

我们从小到大的


③《哇,科学有故事!(第一辑)》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科普童书。韩国教育部指定科学学习辅导用书。书中穿越时间线,讲述200位科学家的故事,亲临200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梳理了中小学生所需掌握的所有应学必会的科学知识点。

我们从小到大的

④作者:松冈达英,日本著名自然科学画家,毕业于东京美术设计学院,他是非常活跃的自然科学及生物方面的插图画家。根据在世界各地采访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科学绘本。曾屡获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图画书奖。松冈作品颇丰,代表作有《奇妙的自然世界》、《自然图鉴》、《我们的花草朋友》等等。

在这里小狮按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向大家推荐以下回绘本(排名不分先后,画风为写实,绘本里的自然科学知识皆为准确,家长和孩子可以放心使用)

0-3岁《蹦》:各种动物的"蹦"动作、《哇》各种动物的"哇"、《洞》各种动物"洞"的形状、《谁的声音》这基本都能让0-3岁孩子直观地认识动物、以及它们的家和习性。


我们从小到大的


3岁以上推荐书籍,《变成了青蛙》:作品以主人公变身、跳跃的方式开篇、收尾,将真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自然结合。用轻松温情的方式告诉小朋友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并通过我和青蛙们、啄木鸟一起帮助了弱小的蝌蚪的故事,表达了对动物的关爱、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做朋友吧》: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开始会有意识地去结交一些朋友,同时他们也开始自己去选择朋友。同时书中小动物和人物共同玩耍的情节,充分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有助于培养孩子单纯美好的情感。

我们从小到大的

我们从小到大的

4岁以上推荐书籍:《雨蛙老师的趣味自然课》:共四本,分别为《深夜惊奇音乐会》《绿色池塘救援大作战》《去找吧!去吃吧!野莓教室》和《一年图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趣味的表现手法解释了大自然的奥妙。

我们从小到大的

5岁以上推荐书籍,《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主要讲述小男孩和小动物们一起掉进了鼹鼠博士的地下研究所,开始了一场趣味的地球之旅,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地球的活动和地震的原理。

我们从小到大的

⑤《动物的家超有趣:铃木守的109种动物巢穴大揭秘》:作者铃木守是日本著名的动物学者、绘本作家和插画家,他从孩提时就一直喜欢观察动物,并将这些动物画在自己的写生本上,进行长年累月地记录。而这本书就是作者历经20年时间走遍世界各大洲,寻找、搜集、观察、研究各式各样的动物巢穴。书中展现动物巢穴的同时也将生物链状况和生存的技能融入其中。作者创作的自然插图高度还原、美不胜收,知识解说亲切有趣,让人仿佛沉浸于自然界之中。

我们从小到大的

No.3 结语

现国内少儿原创科普书籍正在崛起,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实少儿科普书不仅展示出严谨的科学知识,还有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以及科学家们的不凡魅力。这样的儿童科普读物既可以唤起小读者们对生命的理解,并点燃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未来才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科学研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