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鎧甲原料竟是公文廢紙和陳年賬簿,這算偷工減料嗎?

文|周冉

今天,用紙做的衣服往往與喪葬習俗有關,但在唐代,紙衣是僧侶修行的方式,和窮人禦寒的廉價法寶。大曆時(766—779),有一位僧人苦修,不穿布帛,常穿紙做的衣服,時人稱為紙衣禪師。窮人將紙填充進衣服,達到稍好的禦寒效果,後來有人專門製作紙衣,宋時官府發放救濟物資裡也有紙衣。紙衣在宋代以後開始普及,今天的日本還有人穿著紙衣,留存有江戶時代塗過油的防水紙衣。這種紙衣一般由較厚的楮皮紙縫製成,有些還會染色。

紙還可以作被子。陸游收到來自好友朱熹的一條紙被,甚是喜歡,他在《謝朱元晦寄紙被》中得意地寫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稱讚這種材質,又白又軟又保暖。這種紙被是用野生藤纖維為原料製成的特殊紙張製成,屬於優質地方特產,陸游不止一次在詩中提到它。“村居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睡熟,甚自適也。”喝點小酒,微醺時擁著紙被酣睡,真是太舒服了。蘇軾詳細闡述過紙被用太久,快壞了怎麼辦:“紙被舊而毛起者將破,用黃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則如新。或用木槿針葉搗水刷之亦妙。”

宋朝的鎧甲原料竟是公文廢紙和陳年賬簿,這算偷工減料嗎?

繪有水滸人物形象的葉子戲,葉子戲是現代紙牌的起源,葉子即紙片

看似柔弱的紙張,甚至可以製成鎧甲供士兵在戰鬥中護體,紙甲內部墊上一寸厚的棉布,一直蓋到膝蓋。《新唐書》中寫,唐宣宗時,徐商與突厥作戰,所備戰略物資中就有紙鎧甲,這種甲竟可以“勁矢不能洞”。朝鮮學者李圭景記述這種紙甲“以薄紙重重作數十疊,一過又一過,至數十疊,則矢凡之力亦已盡矣。雖欲透,亦無奈何。”由此看來,紙作鎧甲的關鍵是層數多,且主要用來抵擋遠處來襲的飛箭,近身搏鬥時的護體效果並沒有記載,但是這種紙甲輕巧便宜,宋明時依然存在。

作戰用的鎧甲肯定不是製作一件兩件即可,北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四月,“詔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一次性製造和分發3萬件紙甲,可見這已經是當時的正式裝備。紙甲單件用紙量就十分大了,這麼多件做下來,紙的供應能跟上嗎?宋人很懂得回收再利用,造甲衣的原料,是公文廢紙和陳年賬簿。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有“詔委逐路州軍以遠年賬籍製造”的記載。時任陝西經略安撫使的田況也說:“臣前通判江寧府,因造紙甲得遠年賬籍。”

宋朝的鎧甲原料竟是公文廢紙和陳年賬簿,這算偷工減料嗎?

《玩紙牌的人》

現代紙衣採用了新近開發的代布紙,不像想象中那麼脆弱,甚至可以揉搓,十分耐折,不僅透氣性好,還可防風寒。這種紙耐乾溼的強度高,幹態時拉扯不斷,溼態時也不像一般紙品那樣容易斷裂化開,可以製作童裝、紙襯衣、紙裙,優點是料輕、免洗、價廉、衛生,同時還透氣舒適,與人們用舊報紙製作的走秀服裝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