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因一个溯源,一种缘分,爱上了一个人一部游记。他终其一生用足迹丈量了半个中国。虽然饱受磨难,却用生命成就了地理史上的传奇。

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休闲读物,往往都是和历史有关系。比如谈到明朝的那些事,让我们这些原本并不学历史的,也能了解到几百年前在那个非常吊诡的朝代当中,都发生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知其大而不知其远

几百年前,中华大地上,曾凸显出一部关于地理的鸿篇巨著,那就是今天人们说的《徐霞客游记》。

但是,您知道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背后所隐藏的各个谜团吗?

长江自古以来就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在它的两岸诞生了无数让国人引以为豪的灿烂文明。

滚滚东逝的长江之水,几乎每个人都会发出知其大,不知其远点对感叹。但是,又有谁能够真的去勘察它的源头,究竟在哪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四百多年前的某一日,有一位住在长江边的年轻人也发出了同样感叹。他,竟真的以一己之力,穷其一生,在崇山峻岭之中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的名字叫徐弘祖,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徐霞客。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市祝塘镇的中心小学里,许多徐霞客当年去过的地方被制成了微缩景观。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身临其境的体验他曾经的经历。

而徐霞客和他写的徐霞客游记已经被写进了教科书中,让许多人从小就知道了他的名字,也知道了地理。

对如今对我们来说,地理并不陌生,是再也简单不过的一门普通中学课。但是大多数人都并不清楚。地理一词最早是从何而来又作何解释。

而对于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来说,地理的概念还仅限于区域和防备。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地理: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早在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地域和方位的概念,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环境规划布局居住区。

而地理一词,则最早出现在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周易》一书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最早的“地理说”则应该成形于秦汉时期。虽然,早在战国时,即有《尚书·禹贡》,却仅有区域概念,还并不成形。直到汉朝,《汉书·地理志》把前人关于区域、地形、人文描述格式化后,正真的地理学出现了,后来的历朝历代都将地理志纳入编撰。

“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通“隙”), 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天文地理,这是徐霞客从小就喜爱的东西。小时候的徐霞客,自接触了《水经注》这些地理著作后,就对书中所记载的迥异风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久弥深。

然而,前人的地理著作多半只讲疆域沿革,风土人情,对山川自然风光总是一笔而过。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徐霞客对奇山胜景的好奇心。

在徐霞客二十岁那年,他毅然走出家门,开始了漫长游历历程,历时三十余年,足迹远达当时还被视为蛮荒地带——西南云贵,给后人留下了几十万字的鸿篇巨著。在这本书中,徐霞客使用了完全不同于前人的方式记录他的所见所闻。

时光轮转,几百年后的我们循着徐霞客的脚步,翻山越岭、一一溯源。那些看似枯燥直白的文字,也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惊喜。

在游雁荡山时,记住他是这样描述大龙湫瀑布的:

“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 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徐霞客这种对路程、方位、距离、高下,按顺序进行记述的方式不仅是今天的,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即使是在当时也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捧。

崇祯六年也就是1633年夏,徐霞客专程到常州拜访一代文宗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这位被文人墨客推为山林领袖的江南文坛盟主、“操海内文字之柄”之人,认为徐霞客所作游记贵在聚景之书,文字质朴真实,不与古人游记征文质同,是真正的游者之山水,是世上罕见的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看他写的游记就好像跟他一起游走在各种山川奇景之中。这种游记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历经磨折终得流传,回本溯源寻真本

古时候,人们出行,绝无我们如今出行方便。对于远行是一件大事,因而当时这些人都是极为推崇徐霞客的这份游记,并且把他当作是“游圣”,予以传抄他的笔记。且,每一个人的看待,每一篇游记的关注角度,和个人喜好,也不相同。所以,如今市面上就出现了不少版本的徐霞客游记。

据了解,有人在旧市场中发现和收集的《徐霞客游记》达80余种,其中全本多至50余种,最早的版本都是民国以来出版的游记;加上民国以前存世的多种抄本和刻本,徐霞客游记存世的版本之多,可能要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哪一个版本的游记才是最忠实于徐霞客游记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古籍出版社接到了编纂《徐霞客游记》的任务,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到底以哪个版本作为底本。这对于他来说很难抉择,版本学的问题就是这个书从形成到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版本,你必须要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优劣,所以这样的才能背书呢?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对于作者的原始思想的也可以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把握。因为如果你不选择好一个版本,那么你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或者是有歧义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东西,这对于读者就是一种误导。

明崇祯13年也就是1640年,55岁的徐霞客因为身患足迹,被迫终止了他的游历之旅,回到了家中。长年累月的艰苦跋涉,严重的损害了他的身体,回家后不久便卧床不起。

在弥留之际,他郑重的把手稿托付给了他的好友季梦良。之后不久,徐霞客便撒手人寰了。而季梦良则不负重托,便搜散狗查遗补缺,将徐霞客的游记手稿按游历之地分歧抄录了一遍。此时,据徐霞客去世还不到两年。

然而,三年后,一场空前的浩劫降临到了虚假。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许多大户人家的奴仆纷纷起来造反,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徐氏家族也没人走出这场劫难,包括徐霞客长子在内的二十几口人惨遭杀害,房屋财产被洗劫一空,邮寄手稿则全部被焚毁。

季梦良的整理的本页,也被损毁。既然徐霞客的原稿已经不存在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只能从现存的这些游记里找寻最完整的版本。但是他们发现游记中西南有部分竟缺少二百天左右的内容。

根据徐霞客日必有记

来看,现存的游记都极不完整。

寻找真本一度陷入困境,最终还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给出了一重要线索。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部清抄本的游记,揭开了一部奇书,尘封了三百多年的流传。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为北京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这里馆藏地古籍善本达二百余万册。所藏的这部清抄本游记,一共五册,共有二十二万余字,主要记载了徐霞客对湖南,广西两省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情况。

在这部书上,人们看到了各个时期的收藏钤印,这说明这部书曾被很多人收藏过,三百多年来被藏书家们视为珍本才得以保存至今。

经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们的努力,相对完整的徐霞客游记终于在1980年正式出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版,历史上最全面的一个版本。也让我们现代人茶余饭后,能够得以一览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