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抗战老兵张炯:“小兵张嘎”的老乡和战友

徐州抗战老兵张炯:“小兵张嘎”的老乡和战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勋章。 本报记者 孙井贤 实习生 王汤 摄

徐州抗战老兵张炯:“小兵张嘎”的老乡和战友

抗战老兵张炯。

徐州抗战老兵张炯:“小兵张嘎”的老乡和战友

坚持写笔记。

徐州抗战老兵张炯:“小兵张嘎”的老乡和战友

看着当年的照片,还能回想起当年的许多往事。

家住我市河畔花城小区的张炯老人今年89岁高龄,1944年参加八路军,任卫生员,后又在部队深造医术,1980年离休时已是副主任医师。

如今张炯老人虽已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好,对于7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依然印象深刻。近日,记者在张炯老人家中,听他讲述了当年的往事。

幼年任儿童团团长 至今能完整唱出抗日歌曲

电影《小兵张嘎》取材的背景就是张炯老人的家乡白洋淀,小兵张嘎的经历也正是无数个抗日时期走上革命道路的贫苦农家男孩的缩影。张炯老人因此对这部电影感情颇深。

张炯1926年12月出生于河北保定市高阳县庞佐乡西归还村一个普通农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时,张炯还是个11岁的孩子。“当时家乡青年人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成立了妇女救国会,我们小孩子都加入了儿童团。”张炯介绍,他小时性格活泼开朗,胆子也很大,被选举为儿童团长。

在儿童团里,张炯与小伙伴们每天学习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戏剧,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那时每天学习的抗日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救亡进行曲》等。回忆起这段往事,张炯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救亡进行曲》,老人唱得流畅完整,声情并茂。

庆幸自己走上革命道路 入伍后一直从医

张炯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革命军人。

“日本人当时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手段残忍。记得小时候,我们庄里有个杀猪的屠户姓郭,被日本人抓起来用铁链穿过锁骨,像牵狗一样在村庄里游行。”忆起当年日本人的疯狂行径,张炯义愤填膺,“还有一次以强化治安为名,把我们村几十口人弄到城里关起来,七八天不给饭吃,只丢给我们一些烂白菜帮子当伙食。”

1944年,张炯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在那个年代,从小在抗日儿童团的熏染下,我意识到只有参军入伍,投身革命,才能救我们中国人。”

参军入伍后,张炯被分配做一名卫生员。那时张炯的工作就是每天学习包扎伤口,给伤员喂饭,端屎端尿……他学习的格外认真。后来又被部队送去石家庄学医。参军一年,张炯一直在战场后方为伤员服务,兢兢业业。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炯又参加了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抗美援朝战役,始终是在后方为伤员服务。在抗美援朝时,张炯已任战地手术组组长。

离休后爱上写作 用笔记录随时随感

1955年,张炯被调到徐州工作,先是在部队,后来转业到徐州卫校任副校长,1980年离休。张炯老人的老伴也是1951年参军的老兵,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们相识于部队,结为伉俪,婚后生了3个儿子,如今一家人已是四代同堂,生活和睦。

如今虽然已是89岁高龄,张炯还依然保持着读书写作的习惯,他爱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每天只要不刮风下雨,他都要到小区院子里散步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每天遇到令老人有感触的事情,他都会记录下来。

前不久,老人还写了一首《我是徐州人》的诗歌,由于住在黄河故道,又每天散步,张炯对家乡巨变感触很深,这首诗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城青山半城湖,我们的家乡好风景……”(肖慧)

(编辑:徐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