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文|十三姐

公眾號|格十三(GSSW13)

高德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叫“家人地圖”,引起不小爭議。

一聽這名字,網友就做出了快速反應:嚇得我立刻卸載了軟件。

那麼大家到底在怕什麼呢?這個“可以讓家人隨時看到彼此位置”的溫馨功能,在廣大群眾眼裡被視作新型查崗工具,適用於情侶、夫妻、領導、客戶,甚至仇家......

有人歡欣地為它取了個別名:“看看老公今天去哪了app”......但我勸各位太太們別高興得太早,有很多歲月靜好都是毀於“知道老公去哪了”。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很明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覺得這是一款“老婆喜愛的工具”,用它來追蹤“老公去哪了”,說得好像女人們一個個都很有空似的......

我不想討論這個功能的好壞,只想說說大家為什麼會對“查崗”有著這麼激烈的反應。

首先問題來了,我們真的很想知道“老公去哪了”嗎?

我摸著自己的肚子,哦不,胸口,捫心自問,認真思索,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並不太想知道,特別是不想知道得太具體。

我最大的求知慾頂多停留在大概念上,比如“上班去了”,“見客戶去了”,“和朋友吃飯去了”,“被妹子約茶去了”......

至於更細節的行蹤軌跡和時間節點,我並不想知道,知道了煩。同樣,我自己的具體行蹤細節,也不願意被暴露。

為了證明我是一個正常的中年婦女,我特地問了一些女性朋友,大部分的反饋是一致的——

“我不但自己不願意暴露行蹤,也並不想知道老公去哪了,只要他別老在廁所待著,去哪都行”......

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出門十分鐘,盤問一小時”的年齡了。現在的中年夫妻,大多就像室友一樣,關起門分攤成本,打開門各奔東西,空間和自由給得夠夠的,不在眼前晃就很滿足。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其實對於這種隱私數據,相對於害怕,大家更多的是厭惡。

因為即便是家人,也是害怕、討厭、拒絕自己被實時監控的。

試想一下,最喜歡這個功能的人群是什麼人?會不會是本來就喜歡查崗、外出一會就要打十幾個電話盯著,有著強烈控制慾的那些人呢?

我覺得那些良心企業不妨把隱私挖得更深一點,再搞一個“家人旁邊的人”,方便讓我們不僅知道家人在哪,還能知道TA和誰在一起,豈不是更爽?

某社會學家專家說:軟件只是工具,善惡在於人為,只要得到使用者的同意,就沒有太大問題。

英垂斯汀!“得到使用者同意”一句話學問很大。

我跟我老公說:你趕緊裝個高德地圖,綁定手機並同意我查找。

他問:為什麼?

我說:我要實時監控追蹤你的行蹤。

他說:我不同意。

我說:我不是在徵求你同意,我是在通知你。

他說:不,我不幹。

我說:好啊!你是不是心虛?你是不是怕了?哼哼!

他說:我的行蹤是我隱私!

我說:你心裡沒鬼怕什麼行蹤洩露?

他說:你心裡沒鬼為什麼要知道我的行蹤?

這架吵不下去了,還沒開始,就已結束。

App還沒裝,我們可能已經鬧離婚了,也許民政局的工作人員一看,又一對敗給了“家人地圖”的怨偶,於是毫不猶豫,直接蓋了個戳,連冷靜期都免了。

所以,僅僅一個“獲得同意”就足夠傷感情了,更別說同意之後發生的那些事,本來風平浪靜,眼不見為淨,現在隨時可見,好奇害死貓。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我們也不討論有多少人會去用這個“家人地圖”(當然,它有一定邏輯層面上的合理使用可能性)。

但目前大家對它的爭議,就在於科技和隱私倫理誰應該在前

我想任何公司都不會去搞一個“師生地圖”,“同事地圖”,“客戶地圖”,不會允許任何其它社會關係之間可以實時追蹤到其他人的行蹤,因為那是洩露隱私。

那麼家人之間為何可以?

很顯然,高德的這個功能是基於一個基本理念:家人之間可以不存在隱私,或者說,家人之間應該願意暴露隱私。

那麼問題來了:

1. 家人之間到底有隱私嗎?

2. 家人不願意暴露行蹤有問題嗎?

3. 一個軟件有權成為調查隱私的工具嗎?

一個冷知識:最高法、最高檢在《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公民的行蹤軌跡是與其身份證件號碼、賬號密碼並列的“公民個人信息”。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我不知道別人,至少我不願意暴露行蹤,雖然有些行蹤用不著隱藏,但我們卻有權不暴露。家人之間保持空間感,才是增加舒適度的捷徑。

儘管我平時的軌跡基本是兩點一線:家-學校。但我也可以突然洗個頭出門。比如偶爾的下午茶,偶爾的聚會,一個人心血來潮逛個街,泡在博物館一天,開車隨便到處兜兜,搞砸一個百年洋房什麼的......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不想被抓取和記錄行蹤並不一定是因為行蹤不方便暴露,但有些行蹤一旦被隨時抓取和彙報,就顯得很不方便了,你品,你細品。

還有些中年老母的行動軌跡,根本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尤其是暑假。

比如我一朋友給他的兩個娃安排的暑期課程和活動,光看看這課表,就知道她每天的行蹤變化有多麼深不可測了——

天哪,連一個地圖都比我更關心“老公去哪了”

密集地接送兩個娃轉戰於不同的暑期課之間,接了大的接小的,送完小的送大的,然後她自己還有瑜伽課、財務課,這還不包括每天往返超市菜場乾洗店和其它不在計劃內的地方......

這要是追蹤起來,還以為這個媽媽一放暑假就去當外賣騎手,解釋不清了。

原本雖然忙碌但井井有條神清氣爽的一天,現在一想到有人隨時能看到我的行蹤路線並且可能時不時地要問幾句......煩。

不用解釋是成年人最渴望得到的自由之一。

我們不會希望每有一處場所的變化,都會在家人的手機裡響起報警聲,搞得神經兮兮。

所以,家人隱私,是一個自願的、主動的、合理範圍內的、模糊化的、粗線條的數據,如果把家人的行蹤軌跡精細化、具體化、清晰化,這種事本身就是沒事找事的。

家人之間不但需要隱私,而且有時候,在有機會知道隱私的情況下,我們還要裝傻,這才是家庭關係的至高純潔境界。想想你原來上下鋪的室友,你會不停地去追蹤TA的一舉一動和去過的地方嗎?

那麼夫妻間,甚至親子之間,也是同理。

家人之間最好的定位方式應該是溝通,詢問,交流,簡單粗暴,乾脆利落,而不是九曲十八彎,扭扭捏捏地通過一個破手機來查崗。

任何工具,都不能取代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信任。工具只會增加隔閡,疑慮,生疏,讓本來沒事的都變得好像有事。

這麼多年,婚姻沒有敗給約會app,沒有輸給聊天app,希望也不會死在地圖app手上……

家人之間,本應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總有那麼一些軟件,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