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5月4號一大早,渾渾噩噩地醒來翻開朋友圈,被一條名叫《後浪》的視頻刷了屏,眨了眨眼看到了何冰老師的臉,又有“演講”的標籤,我毫不猶豫地打開了鏈接。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原來這是“前浪”送給“後浪”的一份五四青年節禮物。

我的第一反應是:自己還算不算是青年?百度了一下關於青年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定新的年齡分段,青年人的年齡上限已經提高到44歲 ——我還是一名青年,這下可以安心看演講了。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一頓觀看下來,我也看到了不少通過B站認識的“熟人”,比如說UP主老番茄,他雙手捧花迎接聚光燈的臉還是如此熟悉,還有那個二次元女神洛天依,一樣的髮型一樣的搭配。

當然,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何冰老師低沉而又極具磁性的聲音: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因為“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就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此時此刻,我這個“後浪”躺在出租房裡一米五的小床上,立刻想到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希望前浪們在羨慕、感激的同時,可以少說一句“漲房租”,擴寬一些晉升渠道,這會比一則刷屏的視頻來得更讓人歡喜。

在那一天,似乎所有的話題和文章都和“後浪”這個詞有關,“後浪”在一時成為了所有年輕群體的代名詞。隨後網上出現了一種矛盾的現象,一種是前浪們激情澎湃、熱血沸騰地轉發,而年輕一代們卻都沒有“買賬”——在現實世界裡,有錢的才叫“後浪”,沒錢的只能叫“韭菜”。


虎撲敏銳地指出了《後浪》的痛點:為什麼用娛樂方式暗代了真實生活和價值觀?幾個網紅和網紅玩法就代表了整個青年群體的思想嗎?全片沒有一處Hard Working的鏡頭,都是光鮮亮麗地玩耍、在國內玩耍、在國外玩耍,難怪有人會說這是一篇“毒雞湯”。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我接下來要說的內容,讓我們把話題從上層建築引入到一切矛盾和問題的根本:經濟基礎。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虎嗅在《後浪如何奔湧?做著父輩的工作,薪水卻只漲了 3%》一文中寫到,在全球範圍,年輕人貧困越來越常見。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對年輕人持批判態度,甚至還用專業名詞來嘲諷他們——唐吉綜合徵。

而美國在這“窮”的方面有比較詳實的統計數據,根據德勤的報告,美國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有著巨大的貧富差距,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在2016年,戶主年齡小於 35歲的家庭,實際家庭淨資產中值是 1.1 萬美元,而戶主年齡在 65-74 歲則是 22.4 萬美元,75 歲以上更是高達 26.4 萬美元。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圖片來自虎嗅

橫向比較的話看似沒毛病,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會讓你積累越來越多的財富。但是縱向比較的話,年輕人相對變得越來越窮。

這份報告在研究對11 個OECD 國家分析後發現,在 1996 — 2006 年期間,9 個國家的年輕人相對工資減少,只有2個上漲。

而在中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等等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出現了 " 忙窮族 "、" 清貧族 "——年輕人越來越窮已經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更為關鍵的是,該研究還發現年輕人往往更容易失業,在這期間,物價漲了多少?房價又漲了多少?

後浪,你下一個月的房租(貸)交了麼?

圖片來自虎嗅

之前和朋友討論過一個問題,發現以前的人只要努力打拼,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可現在有多少年輕人能做到這一點?當下年輕人的成功與否,更多的是看父母的經濟、教育等背景,買一套房對年輕人來說難度越來越大,甚至某種情況下連租房都變得越來越困難。

年輕人的無奈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佛系地活著,死宅,低欲,不婚不育,只求養活自己、並且可以好好地養活自己就好。

後浪在奔湧,但已經精疲力盡。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需經作者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