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的第一步 死多頭認慫?

2016年樓市大漲,催生出很多神經病。

神經病分兩類,一類是散戶。2016年之前,樓市漲漲漲被看作是一句不過腦子的話。不過經歷那年春天的兩倍漲幅後,在民間已經深入人心。

另一類是拼著老命也要拿地王的房企。當年的樓市新聞,幾乎每隔兩週就有XX地又出現地王的新聞。

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融信以破天荒的成交價拿下中興路地王。好事者算了下,保本價起碼突破20萬元一平。

當然癲狂這種事是會傳染的。周浦地王、松江地王、南橋地王,申嘉湖高速開外十幾公里的地方保本價都要8萬一平,但在當時大家都覺得拿地值了。

之後遇上了調控,神經病一開始也沒覺得自己會有什麼損失。直到最近,準確地說是今年,他們的心開始虛了。

樓市調控的第一步 死多頭認慫?

首先是新盤遇冷,上海的新盤不可思議地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

市中心大戶型,特別是200平以上的新房,就算單價8萬,幾乎各個都要2000萬,一日之內秒光,簡稱“日光”。

而郊區的中小戶型,絕對的剛需,有的一個月甚至賣不出10套。開發商急了,想出了買房送新能源車的技能。可想而知,這種小恩小惠自然吸引不了人。

其次散戶的房子難賣了。調控剛一來,很多死多頭認為市場只是有價無市,即二手房沒人只是看很難成交而已,掛牌仍然能掛出很高的價格。

不過現在事情有了180度大轉彎。買家動輒50萬的砍價,開始成了市場的主流,而且通常還能成功。死多頭受不了,開始慢慢改變觀念。

這些現象,簡單說是調控的效果。往深處講是樓市真正到了房住不炒的本源。

你想啊,大戶型日光,這肯定要住人。而且大戶型在二手市場上市很難出手的,買進的都是有錢剛需。

那些打著剛需旗號的郊區新盤,其實過去幾年很多事炒房客炒上去的。買入後三到五年內出手,狠狠賺一筆,這就是很多人的心態。

多說一句,剛需這個詞本來就是假的。市場經濟學告訴我們,需求分兩種:有效需求、無效需求。剛性需求?我還軟性需求了!

樓市調控走完了第一步,接下去第二步才能悠然自得。

下一個計劃是什麼?你看現在市場上對樓市的多空評價還是看多勝過看空,什麼時候雙方力量差不多了,那就成功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