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读书滋味长

文/陈静华

最是读书滋味长


最是读书滋味长


“青春啊青春/壮丽的时光/比那宝石还要灿烂/比那珍珠更加辉煌/若问青春/为何壮丽/为何壮丽/为何壮丽/她充满深情/也充满智慧/更充满理想/为四化发光”,我的青春时代是听着这首《青春啊青春》走过的。那是个理想至上的年代,那时书籍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是读书滋味长


青春之歌

最是读书滋味长


父亲买回的一本《青春之歌》是我的最爱之一,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那个“喜欢读书,人也聪明,可就是有点儿乖僻,一天到晚,一句话也不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个哑巴”的林道静多像少女时的我呀!那时的我被大家称作“书痴”,上课时常常偷偷地给抽屉里藏一本书,跟同桌一起偷着读课外书。同桌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才女,她的作文老是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她整本整本的读书笔记也让我羡慕不已,她曾经抄了满满几本《梦泪梦》《第二次握手》等小说的笔记。于是我也学她准备了几个笔记本,贴上《电影画报》上剪下的明星照片或者自己用蜡笔画上插画,中间抄一些我喜欢的诗文。我们每天都在软皮抄上写日记,记下每天的生活以及读书的感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系列游记散文、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在中学校园最受追捧。我也不例外,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武侠小说,《玉娇龙》《雪山飞狐》等武侠小说让我如痴如醉。一次化学课上我正跟着女侠飞红巾行走江湖时,教化学的柳老师趁我不备,从桌斗里抽走了我的书。化学老师是我最崇拜的男神老师之一,不单课代得好,而且性情温和儒雅,长得高大英俊,风度翩翩。下课后我满面愧色地去找老师要书,我用蚊子一样小的声音跟柳老师撒谎说:“这书是我爸借别人的,他也想写小说。”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可是我们班的种子选手,千万不敢骄傲自满,骄兵必败哦。”于是我千保证万承诺地拿回了那本书,从此再也不敢造次了,当然我的化学成绩更加优异了。

我的那个同桌很可惜,她被琼瑶的言情小说迷得五迷三道的,无心学习,因和一个入伍的男同学恋爱而中途辍学招工去了绢纺厂。后来听说他们结婚了,又双双下岗,四处打工,有几年日子过得是一地鸡毛,差点离婚了。老家出情种,当时班上还有一个痴迷言情小说的班花,是个非常妩媚动人的女孩儿,跟我们年级的学霸好上了。后来男孩子因为怕影响高考提出分手。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去上学,看见一脸愁云的学霸拉着一辆架子车在学校门前的土路上狂奔,车上一床花棉被子里是吃了安眠药的班花,旁边跟着的是眉头紧锁的班主任。所幸班花被抢救过来了,休学一年,听说学业荒废,草草嫁人了。学霸潜心学习,一直读到博士,现在在国外一所知名大学当教授。他事业有成,是清华大学等几十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还为大学建立了《红楼梦》等中国经典的英语语料库。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真是判若云泥呀!

而我在父亲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开始专心读书。一心要做《青春之歌》《红岩》中林红和江姐那样的独立上进的女性,要做《简爱》中女主人公那样自尊自爱的好姑娘,要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那样不虚度年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最是读书滋味长


围 城

大学毕业我分到了一所乡村中学,差不多近一年才第一次拿到工资,那时候的月工资也就一百多块。在那里我和跟我一样热爱读书写作的先生结为伴侣,也算走进了一座围城吧。记得当时边教书边在陕师大读本科函授,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围城》的语言风格研究。为此我把钱钟书先生的这本小说读了十几遍,钱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的虚伪、浅薄、媚俗等丑态栩栩如生,先生那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幽默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犹记得书中的这句话:“猴子爬得越高,人们就越容易看清楚它的屁股。”书中说名人犯错误就像爬上树的猴子,爬得越高,那红屁股就越显眼。当时觉得钱先生的比喻妙绝,后来发现先生这话是有出处的,在《论语》里,子贡曾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告诉我们做人要谦卑。还有那个关于婚姻“围城”的著名比喻,我颇为认同。我们的家庭和单位何尝不是这样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世间人事大抵如此,当婚姻和事业遇到麻烦时,忍一忍也许就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最是读书滋味长


回顾教书生涯,最难忘的可能还是我的农村弟子们吧。他们生长在贫瘠的土地,贫困始终困扰着她们。那时候我经常把自己微薄的薪水拿出来支援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冬天里把自己的秋裤毛裤送给那些只穿一条单裤过冬的女孩儿。应邀去家访,给学生送书、奖励书籍更是我几十年的习惯,也许他们之中有些孩子没能考上大学,还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但爱读书的孩子精神生活是丰盈的,他们的人生也许会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兄弟一样最终被希望照亮的。

最是读书滋味长


心地清净方为道

2002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招聘的笔试和面试,最终来到了汉滨初中这所熔炉。刚来的那八个月,没有工资,超负荷的工作加上照顾年幼的女儿,让我不堪重负。疲惫不堪的时候,我萌生了回到原农村学校的念头。忙碌、焦虑让我有几年都只读教科书和教参、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了。缺少书籍滋养的生活是枯涩而了无生趣的,所幸有学生的爱。我也傾囊而出购书、赠书、奖书,给学生奖励最多的是《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因此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曾经的一个班长父母都患病,她高考前分别要到两个病房照顾父母。后来得知她考到南京师大了,了解到她父亲刚刚因癌症去世,母亲下岗,我毫不犹豫地把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塞给了她的母亲。

最是读书滋味长


女儿在爱书方面也深受我的影响,她也有一颗柔软仁慈的心。大二时她的一个舍友身患重疾,尽管当时传言这种脑炎有可能传染,她还是一口一口地喂这位同学吃饭,自己被舍友发病时抓破衣服和胳膊。她在电话中给我哭诉:“我过去太不懂事,不会关心别人,我好后悔,早点帮她就好了。”她和学校团委干部们一道儿倾其所有给那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同学凑医药费,还在学校和众筹平台上发起募捐,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帮舍友凑了50万的医药费。

后来读到《道德经》第八章中的这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善”吧,心地清净方为道,理想的人格便是做人当善性如水,知进退、善包容,懂得吃亏是福。因为喜欢这本书,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录完了《道德经译注》。


读书听书的几年,我的内心变得澄澈明净,脾气变得温和,也很少再与人斤斤计较。正如英国诗人兰德所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做最有智慧的人,就要豁达大度,切忌凡事斤斤计较。

读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等人的美学和哲学著作,我明白了“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冯友兰先生说:“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让我明白了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会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寻常,新冠肺炎让全民禁足。和全国人民一样,看到年轻善良的李文亮大夫感染肺炎殉职的那条新闻时,我痛彻心扉,彻夜无眠。闭关这段时间我开始读《未来简史》《庄子》《小窗幽记》等书。我开始像尤瓦尔赫拉利一样反思:造成这些灾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作为最有灵性的人:“一个美好而灵性的灵魂,被困在邪恶而物质的身体里”的人,自以为是的人类自掘坟墓,我们肆意残害野生物,破坏环境,造成大量物种的灭绝,就是在自掘坟墓。

人与自然到底应该怎样和谐相处?是哲学教会了我们思考人生,关注人类命运。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就做出了回答:“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然物我为一,人类便没有理由蔑视其它物种,疫情到来,蝙蝠何罪之有?《庄子.人间世》中告诉我们:“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就是说用最大的限度的去顺应自然,使自己超然物外,不为物累,不为欲伤,把心思寄托在不得已而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几千年前的先哲都已经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今天的人类却屡屡犯规,犯规者必将被自然淘汰出局。


关于做人,庄子的话深深启发了我。他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今天诵读《庄子》外篇时,有一句话也触动了我:“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是呀,认清自己,有所创造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

最是读书滋味长,书香堪比百花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愿在有生之年,与书相伴,心清气朗,不负余年。

最是读书滋味长


作者简介

陈静华,安康达德书院学员,汉滨初中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热爱诵读,热心公益。崇尚孔子的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做人原则。

最是读书滋味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