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課稿:獨自登高處,筆底匯千流——杜甫《登高》的景與情

PPT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這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對聯,它高度概括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兩個方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登高》。

PPT學習目標:

1.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徵,體味詩人的情感。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PPT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時寫的。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裡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鬱而抱病登臺的。

PPT人生經歷: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杜甫出生於唐玄宗登基的那一年,因此他可以說是開元盛世的同齡人。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青年時代,他曾漫遊吳越齊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24歲時應舉不第。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35歲入長安求官,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 最後通過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得到一個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親去世,此後的生活變得艱難起來,43歲時幼子餓死。“入門聞號咷, 幼子餓已卒。”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45歲時安史之亂爆發,被叛軍俘獲,押到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春望》等詩。後來他逃出長安,潛逃到皇帝所在的鳳翔,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四)漂泊西南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依靠友人嚴武,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後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後病死在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PPT詩歌風格:

“沉鬱”指思想內容。“沉”即“深”,指內容的深刻、深廣、深厚。“鬱”即“積”,指內容的真實、凝重、含蓄。

趙翼曾說“蓋其(杜甫)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入無淺語”,說的是杜詩內容的深廣厚重。

“頓挫”則指藝術形式,字面上指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頓挫”就是詩中的停頓、轉析,以及由此帶來的抑揚起伏、縱橫開闔、等變化所構成的表現形式。

情感的千迴百折、節奏的徐疾相間、音調的抑揚頓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頓挫”這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

《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登高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極富象徵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風俗中的登高祈壽與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綜合在了一起,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絃。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推崇此詩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全詩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鬱之氣。通篇語言凝鍊,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鬱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悽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很見功力。

我們一起來看:

PPT1.首聯共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麼特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

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

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感到非常悲涼。

飛鳥,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時當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

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睛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

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

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

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用字遣詞都極其貼切。

“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極雄渾高遠,飽含著詩人無窮的情思。

PPT首聯寫登高俯仰所見所聞,概括起來六個特寫鏡頭:①迅疾的秋風 ②高遠的天空 ③哀鳴的猿啼④孤零冷落的小島 ⑤水落而出的白沙 ⑥低飛盤旋的水鳥。

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麼特點 ?

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

雄渾高遠, 肅殺淒涼。

首聯用“風急”二字領起,寫蘷州的特定環境。夔州在長江之濱,向以猿多著稱,夔峽口更以風大聞名。詩人在多風的秋日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接著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闊大背景上,看到了迎鳳飛期、盤旋往復的鳥群。如果僅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首聯真是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然而,一個“哀”字莫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也為首聯營造的畫面增加了不盡的悲愴意味,這一個“哀”字讓詩句中的天、風、沙、渚、猿嘯、鳥飛頓時有了濃重的傷感色彩。如果聯繫全詩來看,這個“哀”字不僅寫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寫出了人生之艱難(霜鬢)。

PPT頷聯寫了怎樣的景?使人想到什麼?

頷聯寫了蕭蕭而下的“無邊落木”、滾滾東流的“不盡長江”兩種景物。

這樣的景物,對於當時55歲、飄零流落同時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的杜甫來說,會產生怎樣的感慨?

PPT葉落意味著一年將盡,會讓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這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是了?而長江不盡,亙古如斯,會覺得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樣命運多舛,壯志難酬?面對生命的短暫,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但是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雖悽苦冷落卻並不消沉。

PPT三、四兩句寫遠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承首句;下句寫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復交織,構成一幅非常生動的三峽秋景圖,深秋風大,所以聞落葉之“蕭蕭”;峽深流急,所以見波濤之“滾滾”。“落木”而以“無邊”來形容,則見其境界之闊大;“長江”而以“不盡”來形容,則見大江之無窮。在極其蕭颯荒涼的景象中,又充滿著一種渾灝奔放的氣勢。兩句又多用雙聲疊字,讀來音調鏗鏘,充滿著聲韻之美。

把一、二聯合起來看,風急、猿嘯、鳥飛、木落,伴以滾滾而來的江水,整個境界捲入到急速的流動之中。透過這些沉鬱悲涼的對句,我們看到的是詩人出神入化的剛健筆力。“無邊落木”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但杜甫繼之以“滾滾長江”,使其境界曠遠,意象宏闊。前人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PPT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熔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板書

“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前四句寫景,確實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所描寫的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徵、季節特徵,同時也飽含著詩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詩人特定的心情。

這首詩前兩聯雖然極力描寫秋景,但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頸聯中的“悲”和“獨登臺”不僅暗合首聯的“哀”,而且表明了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PPT宋代羅大經說頸聯的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愁苦之情,請總結出哪八層愁苦之情呢?

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慘悽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齒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迎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為祈求長壽,全家人一起去。此時卻是異地獨自登臺。

此聯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是就空間方面說;“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是就時間方面說。“常作客”,指出了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詩人目睹闊大蒼涼的秋景,“蕭蕭”的落葉和“不盡”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後淪落他鄉體弱多病的處境,無限悲愁之緒頓時湧上心頭。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另外,“獨”字應有兩層意思在,一是獨知此宇宙與人生之悲愴,二是獨自承擔此苦難的情懷。作客登臺,已有遊子思鄉之意,加上萬裡漂泊,百年多病,則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進一層的描寫。秋風蕭瑟,已令人觸景生哀,更何況又值垂春之年抱病登臺呢?由於採用了這種層層遞進的頓挫筆法,蘊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了。深厚的感情來自豐富的生活,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尾聯承接頸聯,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艱難苦恨”寫出了詩人自己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無法釋懷的國難家愁,對杜甫來講,這種“艱難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艱難。正是這種“苦恨”(人生艱難)使自己白髮日多。因病無奈斷酒後,悲愁越發難以排遣,而一人獨自登高望遠,無祈壽延年之歡,只能惹恨添悲,悵惘苦恨。面對眼前所見所聞,無限悲涼之意自然襲上心頭,慨嘆之音自然脫口而出。

PPT1.思考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2.尾聯中的“苦”是什麼意思?

苦,“極度”,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於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對仗關係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恨”是動詞“遺憾”,詩人很遺憾過早地白了雙鬢,不能多為國家出力。 (心有餘而力不足)

3.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艱難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也是個人。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當然也憂身,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晚年),且渾身是病。  

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聖”。表現了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杜甫自己曾說過:“晚節漸於詩律細。”《登高》確實是這樣一首精於詩律的好詩,歷來備享盛譽。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可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可成”。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一“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繫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PPT方法總結

移情入境法:展開想象與詩人形成共鳴,甚至讓自己化身為詩人,體味詩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詩中的形象,緊扣表現形象特徵的詞語,體味情感。

知人論世法:能儘可能瞭解詩人生活的時代特徵和其自身境況。

唐朝民間有云:“唐朝詩聖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憐人、憂時傷亂的情懷註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詩人。有人評說:在杜甫所有的詩作中,《登高》可以說是艱難苦恨、離亂悲愁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是“挑千古悲愁於一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