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爸妈可以不会“育儿家教术语”,但不能不懂“常理”

关注“真心爸妈”,一起做不焦虑、有方法的爸爸妈妈。

带孩子,爸妈可以不会“育儿家教术语”,但不能不懂“常理”

跟妈妈们交流,我经常被普及各种育儿、家教“术语”。

比如“睡训”。

一位妈妈问我怎么和3岁的孩子分房睡,她说“一直担心心理损伤才没有做睡训”。睡训是啥?脑补了一下,哦,睡眠训练。

比如“听读”。

好几位妈妈说一直给孩子做听读,感觉孩子阅读能力进步不大。听就是听,读就是读,听读又是啥呢?想了想,应该是让孩子通过听来阅读,或通过听有声书来培养孩子阅读吧。

再比如“听觉性孩子”(或者是“听觉型孩子”?)。

一位妈妈说,孩子三年级,对文字比较排斥,上网课时也不怎么看屏幕,以听为主,老师布置的在手机里读英语的作业,也是听着跟读,不会看着屏幕读,英语书上的句子都背得很熟了,但单词换个地方却不认识,写作业时读题经常会有看错看漏的情况。好像关注点都在听上面,平时很喜欢听音频故事和我给讲书,这样是不是听觉性的孩子?

恕我孤陋寡闻,读了不少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还真没遇到过“听觉性孩子”这个说法。有听觉性孩子,莫非还有视觉性孩子?


带孩子,爸妈可以不会“育儿家教术语”,但不能不懂“常理”

像前面说的那样,这些新术语,都和妈妈们与此相关的疑问相伴而来。

这让我有种感觉,就是不少妈妈都蛮喜欢把在孩子身上发现的新情况,或自己在对孩子做的某些家庭教育工作,装入一个个看起来很“专业”的术语中,有时用它们来解释现象,有时用它们指导行动,有时发现孩子的情况或者自己的行动,没有达到术语指示的标准,又不免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

大家不会认为是术语本身或术语中包含的行动方法、提供的标准不对,而认为是自己不对,自己没有做到位。

作为一位多少受过一些学术训练,现在也经常读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的两孩妈,其实我自己写文章很少用各种术语,也不觉得掌握充足的术语对于育儿成功有多重要。

与术语相比,我更关心常识、常理,也就是普通知识、基本知识、通常的道理、一般的规律。

比如父母和孩子分房睡、分床睡,我认为应该通过更自然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刻意的、专门的“睡眠训练”来达成。

比如听读,我就不觉得培养孩子阅读过程中应该有这回事,因为很明显,阅读是视觉活动,通过听觉一定训练不出阅读能力。

再比如听觉性孩子,我坚信,孩子要有效学习,既需要有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需要有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学校也不会因为你孩子是所谓的“听觉性孩子”,就特许他上课不用看黑板,只听老师说话就行。

一对普通的父母即便不懂任何术语,只要具备关于孩子的常识,懂得尊重常理,育儿上就不会遇到太大问题。

而如果太注重术语,被各种花样术语给“框住”,就很可能做出违背常理的事,甚至掉入某个育儿深坑。

带孩子,爸妈可以不会“育儿家教术语”,但不能不懂“常理”

这倒不是说,术语都没用、都不好。科学的术语可以清晰有效地表达某个概念,当然非常有价值,也非常重要。

但我们得理解,并不是任何以“术语”面貌出现的词,都是科学的概念,都有足够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有些术语,可能只是某种商业“话术”的一部分,不但谈不上科学,甚至都违背常识。

比如前阵子火爆一时的量子阅读。量子当然是科学概念,但量子阅读又是什么东东?一个具备关于阅读的基本常识的人,能相信真的有这种10分钟读多少万字的阅读方法存在吗?但遗憾的是,确实有不少父母相信。

所以,识别术语的来源及可靠程度就变得特别重要,当我们遇到某个术语,一定要弄清楚是谁在说,出于什么目的在说,这个术语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否可信。如果不加区分,盲目接受,很可能不知不觉中被人给洗了脑。


带孩子,爸妈可以不会“育儿家教术语”,但不能不懂“常理”

当然,如果不做学术研究,也不会为教育孩子而大量阅读,普通父母识别某个术语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可能并不容易。

不过我觉得也不必为此纠结,因为至少在育儿上,识别术语时我们还可以把握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它是否违背常理、常识。

比如,孩子困了就需要睡觉,孩子情绪稳定平和,内心没什么烦恼,就会睡得香甜,不担心他睡着时,爸爸妈妈会把他丢在那儿自己跑掉,孩子就不太可能一定要跟大人睡在一个被窝。把握到这个常理,再加上父母安抚孩子的耐心,每个孩子都能或快或慢、或迟或早、不太痛苦地实现和父母分床、分房。如果忘了这个常理,就可能执着于“睡训”这样的“术语”,把孩子当成小猫小狗来训练。

比如听读。如果父母尊重“听不是读”这个常识,就会通过读的方法来培养孩子阅读,而不会轻易相信通过“多听”能达到“会读”。

还有那个“听觉性孩子”。无论这个术语出自哪里,至少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学习,既需要用到听觉,也需要用到视觉,即便孩子听觉更发达,我们也不能用“听觉性孩子”来掩盖孩子不喜欢通过“看”“读”来学东西的事实,不能就此给孩子贴上个“听觉性孩子”的标签,而放弃培养孩子“看”和“读”的努力。

总而言之,带孩子,爸妈可以不会术语,但不能不懂常理,忽视常理,只执着于术语,很可能被花样“术语”给拖入育儿深坑。

和孩子相处,不把事情搞拧巴,是做父母的格局

幼稚的父母和孩子“硬杠”,成熟的父母懂得“调适”

想要孩子怕,父母就每天究对错;想让孩子服,父母得事事看缘由

父母学会支持,孩子越变越好;父母执着管教,孩子越变越坏

2020,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好好工作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即将出版《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