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天下布武"?作为天皇,有太多的无奈!

引言

日本历史虽然没有我国的历史那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也有其亮点和值得品味的地方。对于国人来说比较熟悉的自然是日本的战国时期,也就是从室町幕府开始,经历安土桃山时代一直到德川氏建立江户幕府为止。

这段历史中涌现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其代表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三位,而织田信长作为战国时代崛起的"新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政权,这为后来日本国内的再次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织田信长本人出生在一个并不强大的领主家庭,为什么他能顺利的进行"天下布武"计划?当时的日本是什么状况?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日本天皇又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各国的领主又企图在纷乱的时代获得怎样的利益?带着这些问题去分析和思考织田信长的崛起之路或许会有全新的认识。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穷困潦倒的日本天皇

不管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度,但凡能够形成"军阀割据"的局势这一定和本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分不开的,日本也不会例外。

纵观日本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作为"神选之人"的日本天皇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时日并不多,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幕府势力。而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在对当时的室町幕府权力进行了强大冲击同时也拉开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帷幕。

幕府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天皇家族的保护,而随着幕府势力和权威的衰弱这一点自然是无法保障的,日本国内各地的领主纷纷进行土地的割据,而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由于不堪重负也开始站起来反抗,这就是困扰日本战国时代各大名的"一揆"。

而全国的仓库,寺庙以及公家的产业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天皇的收入根本无法保证,这一时期日本天皇的日子可谓"穷困潦倒",甚至是基本的仪式也无法顺利进行。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比如公元1500年后土御门天皇去世,因为拿不出足够的钱导致了葬礼无法顺利进行,天皇的遗体被放置了四十多天后才得以火葬。而作为继任者的后柏原天皇也同样因为经费不足无法举行登基大典,在拖了长达二十一年之后的公元1521年才如愿以偿的补办,此时这位天皇已有五十八岁了。

但这并不是良好的开端,一直到公元1556年后奈良天皇去世朝廷都没有足够的经费,而这位天皇在去世后遗体也被放置了二个月之久。天皇的日子尚且如此,其他的王公贵族更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大部分选择离开家族发迹的京都到有私交或者实力较强的领主处避难以维持生计,其中也有不少自己选择到京外居住,慢慢形成了一股独立的割据势力。

由于幕府和朝廷权力的丧失导致天皇孤苦伶仃甚至陷入绝境,不过俗话说"绝处逢生",随着各地大名的崛起,为了寻求"正义"的名分都急于寻求"权威"的朝廷给予认可,而早就没有任何意义的朝廷官职就成为了自救的工具。

战国大名需要名分

在以前朝廷中的各种官职需要根据家族的高低,在幕府申报之后朝廷审批才能够获得,但是战国时代的来临旧有的制度显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只要给予朝廷足够的贡钱就可以换取到差不多的官职,此后朝廷甚至有意的哄抬官位的价格以便和大名讨价还价,不得不说此时的日本朝廷已和市井小贩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对于战国时期的大名来说官位也尤为重要,至少在社会的层面来说是这样的。有一部分大名本身就有祖上遗留下来的地方守护职位,而更多的是乱世中采取各种手段上位的武士家族,这部分人在获得了地区统治权之后就会执着于寻求朝廷给予官职,他们也更会对朝廷抱有感恩之情,这无疑是相互之间各取所需的利用。

比如毛利元就在公元1558年拿出了自己地盘中石见银山城的银子上贡给正亲町天皇帮助其完成登基典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天皇更多的是武士阶层的精神领袖,权力地位并没有任何的提升,赐予大名官位更像是谋生的手段。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名毛利元就,他在灭亡了宿敌之一的防长大名大内氏之后要对手位于出云国的尼子氏和丰后国的大友氏动手,但是出师的名分不够,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势力可以借机联合进行反击,毛利元就为了防止腹背受敌对朝廷主动进行亲近,成功避免了幕府的干预以及周边领主的刁难。

织田信长的独到之处

虽然朝廷靠买卖官职拉拢了不少大名支持,但并没有换来有人进京勤王复政,至少在织田信长上洛之前这一情况都没有改变。大名的利益所求大部分都在自身的领土上,在他们眼里天皇和幕府将军没有任何的区别,只是相互的替代品。

织田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帮助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回京后既没有接受幕府给予的官职也没有接受朝廷给予的官职,这一举动说明了织田信长本人和两股势力都划清了界限,也就不必受到任何一方的制约。因为他一旦接受了幕府方面的要求,在名分上就会成为将军足利义昭的下属,充其量也不过是幕府中的二把手或者是一方的管领而已,这对于"天下布武"的大计是极其不利的。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而朝廷方面他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也是有自己的思考,织田信长本人比较热衷于强调君臣关系,如果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官职大于足利义昭是不合适的,如果低于足利义昭那就完全没有意义,因此把自己放在"第三方"的位置上,既不用受其约束,还可以用"辅佐"的名义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各国大名寻求名分相互吞并的时候,织田信长却摆脱了来自封建时代的各种名分束缚,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织田信长的崛起

随着织田信长实力的增长,室町幕府已经成为了毫无利用价值的工具,在突破了将军足利义昭对织田信长的"包围网"之后,他成功放逐了足利义昭,这也宣告室町幕府统治的结束。此后织田信长的地位变得更高,在政治上他也努力成为幕府的替代之人,不过在公元1578年他却退回了朝廷赐予的右大臣一职,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此之前被放逐的足利义昭虽然外逃到了现在的广岛县福山市,可他"征夷大将军"的名头还在,织田信长并没有寻求朝廷免除足利义昭的这一头衔,照理说这符合常理,满天下也都在讨论织田信长的身份问题,但是从现实出发,大多数公卿贵族和寺院势力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都寄希望于织田信长的强大,虽然有很多人对他不满,但是主流仍旧认为织田信长的治理之下天下是繁荣昌盛的,这比天皇统治时期要强的太多。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织田信长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让他看到了天下一统的希望,尤其是在消灭了甲斐地区有力的大名武田氏之后,他本人也认为此时已是"天下太平"。因此织田信长的崛起以天皇为代表的朝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少对织田信长是信任的,认为他是结束乱世以及恢复皇权的保护者,而不是朝廷的对抗者。

回顾一下,从日本的南北朝开始一直到织田信长统治结束的本能寺之变这一段历史中的公家和武士阶层的关系,历史爱好者们常常提到的朝廷"黑幕"论以及天皇复权论都是缺少有力证据的,整个室町幕府以及战国时期,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势力很少作出较为积极的政治干预,大多是扮演一个与武士阶层共存的角色,这其实是现实的,也对日后的天皇政权得以保留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而织田信长能够顺利的完成"天下布武"的计划,除了他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以外,朝廷以及天皇不去调和争端而是选择坚定的依靠他。相对的,织田信长作为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并没有做出危害皇权的事情,也从未想过取而代之。在近代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认为织田信长所筑的安土城把为迎接天皇所设的御幸之间放在天守阁之下是有意取而代之,我认为这是不可靠的,以古籍对织田信长的记载,他如果想要宣示自己地位高于天皇大可在京都天皇的皇宫旁边兴建一座更加宏伟的城池,这想必也不是难事。

日本军阀织田信长,为何能

伴随着织田信长的强大,期盼织田信长死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他和公家以及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更多的反对者迫于各种原因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更没有实力去挑战织田信长的权威,否则日本天皇也不可能穷困潦倒数十年之久,而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计划也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战争日本史》、《信长与天皇》、《信长公记》、《三河物语》、《完译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