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近千年來,此畫聲名顯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於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自成畫以來,便成為世人所矚目追逐的目標,它從宋代能夠一直歷經近千年保存至今,都有哪些曲折離奇的經歷呢?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期畫家張擇端為宋徽宗所畫的描繪大宋王朝京城汴京的繁華盛景,當畫成後獻給宋徽宗觀看時,宋徽宗欣賞之餘,揮筆題上自己那著名的瘦金體“清明上河圖”的題款,還蓋上他那枚特製的雙龍小印,從而使這幅畫身價倍增。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然而,好景不長,在宋徽宗昏庸的統治下,大宋國力衰弱,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很快就佔領了都城汴京。次年,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北上,作為宮中珍藏的寶畫《清明上河圖》自然也被金人帶走,從而流落到了北方。

在《清明上河圖》畫卷後有金人張著的跋文,上面寫著:“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

這段話後署名是大定(金世宗年號,1161年至1189年)丙午(1186年)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寥寥數語,介紹了畫家張擇端的簡歷,這也是迄今我們所能知道的關於作者的文字記載。

張著後來擔任過金國的監御府書畫,就是御用圖書館的專職驗收入員。畫卷在張著跋文的後面還有四幅金人的題詩,其中張公藥、酈權、王磵(jiàn )三人可以確認是金國的地方官,說明這幅畫在金人那裡沒有進入宮廷。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在先後攻佔金國和南宋城池的同時,元朝人也接收了大量的珍貴書籍和字畫, 《清明上河圖》也在此時被收進了元朝的皇宮。

《清明上河圖》雖然被收入了皇宮,但是元朝的皇室人員並沒有認識到它的寶貴价值,被長時間遺棄在庫房裡,無人問津。

直到有一天,元朝內務府的一名裝裱匠在庫裡發現了這幅《清明上河圖》,不禁欣喜若狂,作為一名書畫從業者,他早就聽說過這幅寶畫,沒想到在書畫堆裡竟然發現了它。

這位裝裱匠用了一個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換了出來,然後把原作以高價賣掉了,發了一筆橫財。

就這樣,《清明上河圖》從元朝的皇宮又流落到了民間。在幾經轉手之後,1351年,畫被收藏家楊准以重金從陳處手中購買了下來。

楊準得到這一珍寶後,興奮之餘,就把《清明上河圖》從皇宮流出和自己得到這一名作的經過詳細地記錄在圖後的尾紙上。楊準在文中寫道,歷經二百餘年的戰亂,此畫還沒有大的破損,真是上天眷顧了,運氣真好啊!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清院本”局部

元朝被朱元璋所滅後,《清明上河圖》先是在明朝的一些官員中流傳,在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的跋文中,記載了這幅畫的前面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字和雙龍小印,後有燕山張著跋文,說明這幅畫當時還是完整的。

嘉靖三年(1524年), 《清明上河圖》轉到兵部尚書陸完的手裡。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

陸夫人有一孃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陸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陸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

反覆懇請後,陸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陸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

當時的權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 ,都御史王忬(yu)得知後,便花800兩銀子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清院本”局部

嚴嵩府上有一個叫湯臣的裝裱匠,認出這畫是假貨,就把那幅畫作假的痕跡展示出來讓嚴嵩看。

嚴嵩一看氣壞了,於是找了個藉口把王忬給關進了牢裡,畫是從哪兒來的?從王某那兒來的,於是又把王某也給抓起來了,最後王忬、王某都死了。王某的畫又是從哪兒畫的呢?嚴嵩通過這條線往下查,最終把《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強行索去。

後來嚴嵩在嘉靖皇帝面前失寵,經御史鄒應龍彈劾,官場失勢。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嚴嵩之子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 《清明上河圖》再度被收入皇官。據嚴嵩、嚴世蕃被查抄的財產登記賬中所記錄的,確實有此圖。

《清明上河圖》進入明朝的皇宮以後,不知道什麼原因竟然到了太監馮保的手裡。1578年,馮保在畫卷後題跋,他說::“餘侍御之暇,嘗閱圖籍,見宋時張擇端《清明上問圖》……雖隋珠和璧,不足雲貴,誠稀世之珍歟,宜珍藏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太監馮保在伺候皇上的閒暇時候,閱覽圖書,見到了張擇端的這幅《清明上河圖》。此乃是稀世珍寶,應該好收藏。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清院本”局部

馮保把《清明上河圖》帶出了皇宮,寶畫又一次流落到了民間。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在這二百餘年的歷史中,《清明上河圖》究竟幾易其主,轉手過多少次,一時流落也無人知曉。

到了嘉慶四年(1799年),朝廷在查處湖廣總督畢沅的家時,在罰沒的家產中,發現了《清明上河圖》,於是它才再次進入宮中。清廷獲得這件重寶以後,非常重視,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內延春閣中,並著錄在《石渠寶發三編》裡。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帝退位,《請明上河圖》被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溥傑為名帶出宮,先是存在天津租界的張園內。

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了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抗戰結束後,《清明上河圖》和一批珍寶字畫再一次流落民間,被解放軍繳獲。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原作局部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鑑定,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方式。

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緻的考證,根據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有“翰林張擇端”等記載。楊仁愷先生便揣測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隨後,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鑑定,確認這幅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的長卷就是數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

因為還有傳世的其他《清明上河圖》仿本存在,此圖根據圖首印章被稱為“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回到國家手中!

《清明上河圖》的前世今生:也許你看到的並不是張擇端原作

《清明上河圖》“仇英本”局部

由於《清明上河圖》自成畫以來屢經磨難,保管條件不一,有所殘破,加上時代久遠,絹底變色。為了既能保存原作又能供世人欣賞,1958年,國家有關部門決定,由著名的古畫臨摹大師馮忠蓮女士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復制,這一臨摹便歷時22年,直至1980年才最後完成。

這幅與原圖幾乎一模一樣的臨摹本現在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在許多重要場合代替原作進行展示。

這樣一來,我們很多人平時看到的《清明上河圖》,也許就是馮忠蓮女士所臨摹出來的仿作了,因為,真跡不僅是你根本看不到,而且即使看到真跡了,也許視覺上太破舊,看上去遠不如這幅臨摹本。

《清明上河圖》作為聲名顯赫的寶畫,被仿摹者也眾多。據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除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作外,第二個版本是明代畫家仇英所作的“仇英本”;第三個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的“清院本”,這兩個版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我們在網絡上常常看到的有關《清明上河圖》的圖片,似乎反而是“清院本”最常見,讀者朋友們,你認為呢?

本文參考自:《清明上河讀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