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隨機調研“火候”

作者:段官敬

調研作風是決定調研成效和成果的根本保障,從過去少數作秀式、扎堆式、漂浮式調研,到今天越來越多的蹲點調研和解剖麻雀式調研轉變,無不在推崇深入實幹前線和工程現場細品精看的調研方式方法。儘管調研作風對調研成效起到至關重要作用,但是選取調研對象、調研樣本的手段和辦法,同樣會影響調研的品質性和精準度。

掌握隨機調研“火候”

一般來說,抽樣的基數越大,覆蓋的範圍和區域越廣,調研的結果就會越接近客觀真實情況,這是部分與整體、現象與本質內在的科學邏輯關係。但,一個地方的人力資源和行政成本畢竟有限,尤其對工作情況複雜、牽涉面廣泛、涵蓋內項繁多等時效性任務,不可能等所有個體對象盡數調研一遍、全盤摸清,才出臺相關政策舉措、拿出具體實施辦法,那麼既會因頻繁調研干擾基層、更耽誤經濟社會發展機遇。此外,更為重要一點,調研推動幹事落實需要的是“事中性”發力,對工作執行、政策貫徹正在進行中的調查與摸排,從而起到匡正和糾偏的作用。否則,因大範圍、費時間“調研遍地開花,久久不見結果”,那麼調研極可能跟不上工作開展的步伐,淪為“事後諸葛亮”。

所以說,調研選取樣本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很大程度上是除調研作風之外,影響調研成果和質量的又一大至關重要的因素,也同屬於調研抽樣辦法的工作範疇。因此,確保調研的客觀可靠性,要在打破“經典調研路線”的基礎之上,多些“說走就走”的隨機調研,摒棄固化樣本、事先定點等可預性調研,避免“事前說好、事先招呼”式的調研風氣。如,蹲點調研不能搞成“固點調研”,在“選點取點”上搞成“熟人效應”,那麼就與輕車熟路、經典路線無異了;再如,解剖麻雀式調研,首先就得解決“解剖哪一隻麻雀”的問題,否則解剖的再深入、再細緻,也會失去價值和意義。

當然,調研貴在打撈民生民情、現場實況的“第一手材料”,捉到“活魚”、嚼“第一口饃”,典型樣本的代表性與共生性不能忽視,這是科學調研、科學取樣、確保效率的重要依據。因此,開展“說走就走”的隨機調研,不能因規避“經典路線”而刻意忽視“典型樣本”,如此就會適得其反、事與願違,既與好的“點”、好的“麻雀”擦肩而過,又會加重調研任務和壓力、影響效率和成果。

另外,調研是帶著目的性和使命的工作,調研必然要有既定目標、有所取捨、有所甄別與篩選。換而言之,“說走就走”的隨機調研不能弄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搞“蘿蔔白菜隨便挑”或“眉毛鬍子一把抓”,把隨機調研當成“碰運氣”和“拋籃球”的隨性調研。如此,就難免會讓調研達不到理想目標,起到為決策提供重要參考的使命作用。總之,“說走就走”的隨機調研要摒棄“經典路線”而不迴避“經典麻雀”,要擺脫刻意抽樣而不搞隨性抽樣,遵循科學可行辦法、作好具體規範預案,為開展務實調研打下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