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隋朝建国之后,杨坚第四子杨秀出镇蜀地,虽然他比较奢侈,不久就因为逾制被召回。由于当时国家统一,国泰民安,蜀地自然也变得安定。到了隋炀帝杨广时代,由于隋炀残暴无道,无休止的压迫百姓,忍无可忍的百姓们开始反抗,隋末农民大起义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场大起义并没有扩散影响到蜀地,而随着唐初名将李孝恭率大军招抚蜀地,蜀地军民很快就拜服了李渊政权,也避免了兵戈之灾。

由于两晋南北朝的严重战乱,蜀地原有的汉人严重减少,还有大量流民四处迁徙,以往的大量迁入四川的人民也死的死,跑的跑,造成了四川的人口严重不足。成汉期间,出现了许多僚人迁入蜀地。僚人是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系百越的一支,《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根据历史记载,成汉时期,迁入蜀地的僚人就差不多有十余万户,一共58万多人。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僚人入蜀后,由于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等等原因,与当地汉人之间不时也有矛盾、磨擦。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对僚人实行"压獠"政策,不仅出动军队抢劫僚人的粮食、人口,还将掳掠而来的僚人充作官、私奴婢,"公卿达于人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隋朝时,文帝之子蜀王杨秀更是"多捕山獠,以充宦者。"隋朝宫廷之中也有专门的"獠婢"。社会上买卖僚人的风气也很盛行,这些僚人被贱称为"獠口",境遇十分悲惨。在这种情况下,僚人的反抗,起义层出不穷,西魏时陵州就有僚人的暴动,当时被地方政府残酷镇压。而到了唐朝建立之后,武德七年(624年),由于唐朝的高压统治,终于酿成了僚人的大起义。

公元624年2月,始州的僚人率先起义,2月28日,洋、集二州僚人先后反叛,攻陷隆州晋城县。唐朝朝廷对于这次起义十分重视,下令让当时的任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后来的益州大都督窦轨讨伐。面对强大的唐朝军队,僚人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很快被瓦解。4月21日,担任唐通事舍人的李凤起出兵征讨平万州的僚人起义。5月18日,窦轨在方山一举击败了僚人,俘虏了2万多人,这场起义以僚人的失败告终。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平叛的主帅窦轨后来如何呢?他因功此后屡任显官,但是此人性情极为严酷,手下往往因为小过失而"流血满庭,见者莫不重足股栗。"自己的外甥,仆人无不因为微小的过失而丢了脑袋。后来,窦轨到长安拜见皇帝的时候,唐高祖李渊赐御榻让窦轨坐下,结果因为窦轨仪表不整,加上又坐着和唐高祖说话,李渊非常生气,当场对他说:"公之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为公所斩略尽,我陇种车骑,未足给公。"

李渊随即下发诏书,把窦轨关进了大牢。但是,窦轨毕竟是唐高祖窦皇后的堂兄,唐太宗的堂舅,很快朝廷就将他释放,并让他继续镇守益州。后来在李世民夺位的"玄武门之变"时,窦轨也支持李世民,并擅自诛杀了在蜀的太子建成同党行台尚书韦云起。后来先后任右武卫大将军,洛阳都督,殁于任上,其子继承爵位,还娶了公主。虽然说窦轨屡任显官,但是因为个性问题一度锒铛入狱,也是吃惊不小。《太平广记》还有记载他死前因为看到韦云起前来索命惊惶不已,惊吓而死的故事,也许有可信的成分吧。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之后蜀地在唐朝一直比较安定,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一路进逼长安,唐玄宗慌忙出逃蜀地,也侧面说明了蜀地当时对于唐朝君臣,也算一个避难的地方。唐朝后期,由于黄巢起义和地方军阀混战,唐僖宗多次外逃。其中在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之时,僖宗也是跑到了蜀地。公元885年,由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大宦官田令孜发生了激烈的争夺,田令孜战败后裹胁唐僖宗再次奔逃凤翔、汉中,导致了新的蜀地割据政权的萌生。

神策军大将,同时也是田令孜义子王建在这时由于救驾有功,外放西川,很快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并在之后连下汉州,彭州,直下成都,成都的田令孜等人出降。王建之后先后攻取东川,甘肃之地,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割据势力,并且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并在朱温灭唐后自立为皇帝,建立前蜀。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王建虽然是目不识丁的兵士出身,但是他在前期还算励精图治,懂得与民休息,善待以韦庄为代表的读书人,蜀地尚算安定。但是他在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开始昏聩,慢慢朝政混乱,同时在立储问题上摇摆不定,造成大祸。本来太子王宗懿在王建的儿子中还算有点能力,但是由于他看不上王建宠臣唐袭,多次羞辱对方,导致唐袭诬告太子谋反,结果王宗懿发兵诛杀唐袭,而又被王建义子王宗贺杀死。老迈的王建经不住著名的宠妃徐氏姐妹的枕头风,终于立徐氏姐姐的幼子王宗衍为继承者。

而这位王衍甚至还不如乃兄,史书评价他"方颐大口,垂手过膝,顾目见耳,颇知学问,能为浮艳之辞"可惜连他老爸都知道他的水平难以维持前蜀的基业。很快,七十二岁的王建在忧虑中去世,王宗衍即位,改名王衍,这位王衍可不是晋朝那位清谈误国的王衍,应该说,比人家差远了。王衍(前蜀后主)即位后,老妈和老姨(就是徐氏姐妹)马上大肆卖官鬻爵,王衍也把政事丢给身边的太监,自己沉迷于花天酒地,修造宫殿,游山玩水,强占民女,甚至还规定臣民的帽子要带什么样的,实在是荒唐至极。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王衍这般胡闹不说,中原的大战此时已经落下了帷幕,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后梁,占据了中原,李存勖听说王衍无道,在派人打探虚实之后,立即于公元925年派魏王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以及后梁降将康延孝率领大军灭蜀。

郭崇韬也算是五代名将了,在他的筹划设计下,康延孝(赐名李绍琛)作为先锋,一路势如破竹。前蜀凤州、兴州、文州、扶州四州以及威武城守军很快归降,康延孝随后接连攻下兴州,绍州,成州,并在三泉与王衍手下三大招讨使的大军决战,后唐军是常胜之师,面对长期养尊处优缺乏训练的前蜀军,自然是大获全胜。此时在利州的前蜀主王衍马上逃回成都,而随后武德,武定,山南,阶州、秦州等地守将统统投降后唐,前蜀统治很快土崩瓦解,前蜀权臣王宗弼逼迫前蜀主王衍归降,前蜀从而灭亡。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后唐灭前蜀一战可谓顺风顺水,轻松搞定,但是三位主要将领的下场却悲惨的多。魏王李继岌作为太子,主要是居中稳定军心,大事都是郭崇韬谋划,但是也正因为郭崇韬身居首功,而灭蜀之后政事皆出于他手,他慢慢有些飘飘然,一时有点冷落李继岌。作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平定天下的大功之臣,又有免死铁劵和枢密院的大权在握,郭崇韬颇有功高盖主之感。而他又痛恨庄宗身边的伶人和宦官误国,尝言要回京尽除之,与备受庄宗宠信的伶人宦官一党也结下仇怨。结果宦官伶人们不仅在魏王李继岌面前诋毁郭崇韬拥兵自重,不利于魏王,也在庄宗和皇后面前大肆说郭崇韬的坏话,宣扬郭崇韬一旦班师就会造反。尽管庄宗没有相信,但是刘皇后害怕自己的儿子不利,下密令诛杀郭崇韬。

李继岌本来不敢,但是在左右宦官的挑拨和安排下,终于借议事之机以勇士锤杀郭崇韬,并杀死其二子,自毁长城。灭蜀第一功臣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自己人的锤下。而庄宗之后又杀郭崇韬另三子,同时杀害郭崇韬亲家,也是自己的弟弟睦王,以及灭后梁的功臣朱友谦。与朱友谦同为后梁降将的康延孝自身惶恐,这位灭蜀先锋于是率部在汉州作乱,企图自己拥有蜀地。结果新来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率军很快将其消灭,康延孝被擒杀。魏王李继岌在蜀地安顿已毕,班师之时,国都却突然发生大乱。

盛唐时期的皇家避难所,首功之臣却惨遭灭族,可悲可叹


由于庄宗宠信伶人,麾下大将李嗣源借出征发动兵变,直逼国都洛阳,而洛阳的兵马指挥使伶人郭从谦原本曾拜郭崇韬为叔父,没想到竟在洛阳造反,围攻庄宗,庄宗率少数军兵迎击,结果死于流矢,于是李嗣源入主洛阳,是为明宗。李继岌回军至渭水,传来庄宗身死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加之又被康延孝的叛军袭击,失去粮草,士卒离散,这位魏王明白自己难以全身回返,结果干脆自缢身亡。由此,

后唐灭蜀的三位主将,在灭蜀不到一年就先后身死族灭,可谓悲惨

写在最后:

隋唐之时,蜀地尚算安定,唐将窦轨也仅仅是平定少数民族起义而已。而五代中前蜀的统治也只有区区18年,而且后唐灭前蜀的战争也相对比较顺利,因此这个时代对蜀地的破坏较小。算算平蜀之将,平叛的窦轨沾着皇亲国戚的光,虽然锒铛入狱但也只是虚惊一场,还算善始善终。

不过后唐的太子重臣名将居然还没来得及凯旋就掉了脑袋,实在是运气太差,这不得不说和当时五代的混乱有严重的关系,君臣猜疑,上下离心,皇帝擅杀功臣,降将人人自危,在这种环境下,灭蜀的大功也只能如梦幻泡影般消逝在夺权的猜疑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