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王(黃)、楊:

  軍委來電限左縱隊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速度的行軍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偉大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次戰鬥中突破過去奪取道州和5團奪鴨溪一天跑160裡的記錄。你們是火線上的英雄,紅軍中的模範,相信你們一定能完成此一任務的。我們準備祝賀你們的勝利。

          林(彪)、聶(榮臻)

獻禮電影《決勝時刻》正在全國熱映,影片導演寧海強駕馭戰爭戲水平可圈可點。其實在此之前,寧海強已經拍出過一部十分精彩的主旋律戰爭電影即2016年講述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電影《勇士》,今天異點君就結合背景和真實歷史記錄為大家分享一下這部電影。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勇士》作為一部張揚“主旋律”的紅色電影,淡化了以往“臉譜化”、“誇張化”、“意識形態化”的標籤,將歷史大背景中的“群像”和“個人”透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細節給人以心靈震撼,同時導演在史實方面下足了功夫,很多“歷史蹤跡”通過“藝術再現”不溫不火但是富有深情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勇士》開篇迅速通過一系列靜態動畫回顧了紅軍長征以來的各個重大戰役如湘江戰役等(這場戰役堪稱紅軍長征中的大放血,中央紅軍戰役前86000,戰役後銳減過半,相當於2個紅軍就有一個掉了腦袋。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所以電影中的“老廖”在紅軍獨 特掃盲中聽到“湘江”兩個字異常悲憤,因為損失太大了),影片開頭佔領安順場時候只有一條船,強渡佔領對面的桃子灣渡口奪取了3條船一共四條船,問題是就算四條船也是杯水車薪,大渡河此時正值漲水,河寬近300米,流速每秒4米,水流湍急 ,暗礁叢生。

紅軍的船都是那種小漁船,四條船一次只能渡4、5十個人,來回一 個小時,還得是順利的情況,彼時的中央紅軍有不到三萬人,也就是說就算是敞開了渡河也得渡一個月。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而此時中央軍的薛嶽已經在後面緊追,幾天就能趕到, 如果不能從容過河,那紅軍就只能西去藏區,民族問題,吃飯問題那都是萬難,前途未卜,可能歷史就會改寫,歷史的仲裁者的地位此時落在了紅一軍團紅四團的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身上。

紅四團從5月27日清晨開拔,一路披星戴月“就著雨水嚼生米”邊跑邊“用餐”用2天在彼時山路崎嶇的環境下“奔”到了瀘定橋。(第一天80裡、第二天240裡!!! )

影片用一個個鮮活的青春、稚嫩、堅定的臉龐詮釋了各個十幾二十歲年輕紅軍戰士的內心的理想,既不說教而又新穎,特別是影片通過鏡頭展現紅軍“邊行軍邊掃盲”和川軍“雙槍兵”(步槍、大煙槍)這個細節無聲中展現了兩隻軍隊不同的面貌。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5月29日凌晨6時許,黃開湘帶領前鋒到達瀘定橋,影片這裡有一個時間點也是很準確,黃開湘說下午四點發起攻擊,為什麼呢?因為歷史上黃開湘初到瀘定只是先頭部隊,還要等待紅四團主力,特別是輕重機槍和佛爺“炮神”趙章成的迫擊炮。(田生才的原型)

影片一改以往主旋律電影濃墨重彩強調紅軍“精神”、“信仰”,而是非常忠實的還原了歷史本真——彼時紅四團的火力要大大強於對面的川軍第三十八團團 長李全山部(“由曾慶林指揮全團百餘挺輕、重機槍,掩護奪橋和鋪橋行動”楊成武語),這也就是出現了很多人不解一點,紅軍22勇士攀著鐵索為啥對面川軍為什麼攻擊效果不佳?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其實,是川軍沒辦法,因為自己的五六挺機槍被對面的紅四團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基本壓制(橋樓成為彈巢,守兵抬不起頭,或傷亡或逃跑……)。而電影另一個細節,也很完整 的反映了奪取瀘定橋的經過,就是另一方的紅一師對瀘定橋後背發起進攻,造成了守橋部隊腹背受敵的窘境,軍功章有紅一師的一半。

奪橋經過歷史上也就是半小時左右,影片通過特效技術和爆破手段帶給觀眾不錯的視聽體驗,這是本片的又一大亮點。戰爭從來不是隻靠勇氣,紅軍指戰員也不是神風敢死隊,那是相當珍惜戰士生命的,勝利必須是指揮員依據主客觀形勢,充分調動一切資源才能取得的。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但是這並不妨礙鐵索橋的22名勇士名垂千古,且不說火機壓制並不代表完全壓制,不代表不會有子彈飛到鐵索上沒有任何遮擋物的22名勇士身上,就是那濤濤大渡河上冰冷光禿禿的十三條鐵鎖又有多少人看著心裡不瘮得慌?何況他們剛剛沒日沒夜的奔跑了240裡……

大渡橋橫鐵索寒,朱毛不是石達開。如今的瀘定橋,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濤濤大渡河依舊在橋下怒吼,彷彿在訴說八十多年前那些“勇士”帶給我們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