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后能晉嬪妃的位份嗎?各朝各代有何區別?

用戶126359409


太后自然是可以晉升嬪妃的地位:

因為在中國人眼中,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孝是綱常之首也是最基本的。長輩對晚輩永遠具有威嚴,並且晚輩還不能怠慢,忤逆長輩。這是中國幾千年家庭的樣本,朝廷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底下百姓的楷模。

再說一說皇太后的一些特權,皇帝在面見太后的時候,沒有太后發話,連坐下來的資格都沒有!皇帝的後宮,也都是由皇太后來負責的,甚至連皇后,皇太后都有資格,可以去代替皇帝進行選擇。太后也可以將其他人升為皇后,或者是貶低其地位。

清朝太后權利甚至大到能廢除皇帝:

清朝的太后,不僅地位高於皇帝,而且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暫時廢除或者永遠的廢除皇帝!這也是光緒為什麼這麼害怕慈禧的原因。再一個,很多皇帝初政時,年幼,需要有人扶持,最好的人選,那就是皇太后,因為是自家人(相比大臣)。





邇冬TL


太后有兩點突出的特徵,一是丈夫去世了。二是兒子或侄甥輩後人榮登大寶。鑑於帝王母親或尊長的身份和地位,太后被稱為“天下養”,其尊貴地位是包括後宮之主在內的皇后等任何嬪妃不能比擬和企及的。宗法制是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因此,太后在任何朝代都受到了無差別的尊崇,無特殊原因,幾乎沒有任何例外,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是“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和施政需要。二是“母以子貴”的文化傳統。三是君王安放靈魂、慰籍心靈的精神需要。








徐大乎


當然可以。

太后一詞是封建時代帝王母親的尊稱。一般會以一下情況成為太后:

1. 皇帝以嫡子身份繼位的,生母(先帝皇后)在則以嫡母為皇太后;無生母,則以先帝皇后(繼任皇后)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無,則以撫育皇帝的先帝嬪妃為皇太妃,有時也加封為皇太后;

2. 皇帝以庶子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則併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后,最多隻能被尊為皇太妃;

皇帝以旁支入繼的,以繼母(先帝皇后)為皇太后,且須認繼母為嫡母;

3. 繼位皇帝與先帝同輩、甚至較先帝為尊輩的,則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親為皇太后,至於前朝皇后則由繼任皇帝恭上徽號,稱某某皇后,如明朝的[懿安皇后]和清朝的[嘉順皇后]。

 

在宗法制前提下,皇帝以“孝”處理家事,太后當然就是後宮的“至尊”,如果說皇后是皇帝的“管家”,那“管家”的母親發話了,管家能不聽嗎?當然這個家事一般得是普通的家事,畢竟皇帝的家事往往會成為國事,比如選皇后。

假如太后想要晉升後宮某位嬪妃的位份,當然可以一份懿旨傳達下去,除非太后和皇帝不和,皇帝非要和太后對著幹,這個時候就要看看哪個勢力大了。雖然說皇帝是天下至尊,但是如果至尊並沒有獲得和身份相符的權力,那皇帝說話也不好使啊。比如同治皇帝,明明喜歡的是自己的皇后阿魯特氏,慈安也喜歡這個皇后,奈何同治的親媽慈禧喜歡慧妃,於是看皇后不順眼,處處針對皇后,甚至有“掌摑”“逼迫皇后自殺”這樣的宮闈秘聞流傳至今。再比如光緒皇帝,被迫娶了自己的表姐、慈禧的侄女,喜歡的珍妃也被慈溪不待見,可是沒辦法啊,後黨勢力太強了。所以說,正常情況下太后可以下旨晉升嬪妃的位份;太后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那就更不用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