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妙滋味

古人云,人生在世,不过吃喝二字。从秦人的椽头馍到汉人的生鱼片,从隋人的鲈鱼脍到唐人金乳酥,宋人写《山家清供》,清人著《调鼎集》。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可见"吃"这一字,一直萦绕在华夏儿女的心间。

犹记得《甄嬛传》热播之时,我没记住后宫有几位娘娘,反而对其中的美食念念不忘。"淳常在年纪小,又刚进宫,还怯生生的,便让人换了鲜牛奶茶给她,又拿糖包、糖饼、炸馓子、酥儿印、芙蓉饼等样子好看的甜食给她。她果然十分欢喜,过不得片刻,已经十分亲热地喊我‘菀姐姐’了。"

据宋浦江《吴氏中馈录》记载:用生面搀豆粉同和,用手捍成条,如筋头大(像筷子头一样粗),切二分长,逐个用小梳掠印齿花收起,(每个用小梳子梳压成齿状备用),用酥油锅内炸熟,漏勺捞起来,趁热洒白砂糖细末拌之,便是一道酥儿印出炉了。重点不是物件难得,要的是一个“烫”,才是成色十足的人间烟火,味道近在唇齿间,不是隔着玻璃眼巴巴想出来的报菜名。香气隔着屏幕透过来,把前面列举的糖心酥酪都赋予了亲切感,让人不由得食指大动,也难怪淳常在会对初次见面的甄嬛心生好感,用心琢磨你口味的人,不可辜负。

美食的妙滋味


不由得想起了暑假在丽江古镇吃到的包浆豆腐,白嫩嫩的豆腐被烤得鼓鼓囊囊,一个个黄灿灿的摆在铁盘上,甚是可爱,再加上干辣椒,花生仁碎,胡椒粉等。油炸好的豆腐要趁热吃,塞入嘴里,用力吸一口,豆浆就流出来了,又辣又烫。昏暗的灯光下,炭火的明暗间,嗅着烤架上食物的香气,只剩本能地把一块块豆腐扫进胃里,不时灌一口果汁让甜腻冲淡辣椒,好像灵魂在烟火缭绕间也得到了升华。周围云云食客,仿佛忽然间从四面八方的小巷里冒出来,吃饱喝足后又归于黑夜。虚虚实实,亭亭袅袅,如入虚无。

最喜的莫过于成都的屋头串串香,说起吃串串,那才是舌尖上的真正打牙祭。屋头串串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菜品丰富,荤素搭配,囊括了山珍海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田里长的,应有尽有,没有你吃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一串一串的荤素菜肴,满足个人需要,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

美食的妙滋味


串串香正宗的吃法可不是一串一串的吃 , 而是从红汤中一抓一大把 , 用筷子轻轻一捋 , 竹签上的蔬菜、肉类,就纷纷掉落在香油碟中 , 然后 , 三三两两,亦或三五几人,便各自开怀大吃起来 ! 大家围坐一席 , 谈笑风生 , 那种自助的欢愉与激情 , 在滚热中徜徉 , 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真可谓"不摆了"!

串串香起源于以前的四川重庆到万州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四川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纤夫下的是苦力,体力消耗极大,所以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后来,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从此,这种简易的美食便流传开来。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就如这屋头串串,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高中时,喜欢走很远去一家好吃的店,吃一碗屋头串串。拿两串鸡尖,牛肉,再来两串豆腐皮,土豆仍是不可少的,还有一碗蘸料。汤汤水水一砂锅,再加上鲜活麻辣的蘸水,配上亮堂堂的灯光明晃晃的桌子,看着就很温暖。寒冷的天气,呵着白气,和好友一边吃一边扯淡。吃完一身薄汗,从身体深处涌起一股暖意,酒足饭饱又急匆匆赶回家。这样的日子,现在想来仍觉得很珍贵。


美食的妙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