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宋理宗

宋理宗寶慶二年,圖功臣神像於昭勳閣,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趙汝愚,凡二十四人。在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軍人。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趙普 (北宋宰相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親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曹彬 (北宋開國名將)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於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964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974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後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後諡號武惠。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1] 。北宋大臣、史學家。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歷官後周諫議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下侍郎、平章事、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司空。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歲。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惠。鹹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舊五代史》。

石熙載

石熙載(928年―984年),字凝績,河南洛陽人 ,北宋官員。後周顯德年間考中進士。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嚴謹,有禮法。北宋初期,任掌書記,後歷任開封府推官、右拾遺、左補闕、兵部員外郎、樞密副、刑部侍郎、戶部尚書、樞密使、尚書右僕射等職。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石熙載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追贈侍中,諡號元懿。鹹平二年(999年),配享太宗廟廷。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潘美 (北宋開國名將)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一說封丘(今河南封丘)人 ,北宋開國名將。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惠。

李沆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鄉(今屬河北)人 。北宋時期名相、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恆(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鹹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監修國史。鹹平二年(999年),改中書侍郎,拜東京留守。鹹平四年(1001年),加門下侍郎。鹹平五年(1002年),加尚書右僕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 。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聖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詩》錄其詩三首。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王旦 (北宋真宗時期名相)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淵之戰時,從真宗至澶州,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權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頗受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

王旦晚年屢請遜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同年九月卒,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故後世稱其為“王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詩》錄其詩3首,《全宋文》收錄有其文。

李繼隆 (北宋名將)

李繼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 ),字霸圖。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宋名將,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太宗明德皇后長兄,以蔭補供奉官。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後蜀、江南,有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擊敗。從曹彬徵幽州,破契丹兵。雍熙三年(986年),遷侍衛馬軍都虞侯,為滄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年),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初,任靈、環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兵權。景德二年(1005年)卒,贈中書令,諡忠武。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王曾 (北宋仁宗時期名相)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仁宗時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鹹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寶元元年(1038年)卒於鄆州,年六十一,贈侍中,諡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呂夷簡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壽州(治今安徽鳳台)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後移家壽州(治今安徽鳳台)。北宋著名政治家,司空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鹹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由判天雄軍復入相。慶曆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判樞密院,改兼樞密使。次年,因病以太尉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師、中書令,諡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於昭勳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有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一首。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曹瑋 (北宋名將)

曹瑋(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寶臣 。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時名將,宋初名將曹彬第四子。

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真宗即位後,任內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

李繼遷死後,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准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此後與秦翰破章埋族於武延川,分兵滅撥臧於平涼,屢立戰功。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瑋於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此後累遷至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籤書樞密院事。

天禧四年(1020年),因宰相丁謂誣陷,接連降至左衛大將軍、容州觀察使、萊州知州。天聖元年(1023年),復職華州觀察使、知青州,此後歷知天雄、永興、河陽軍,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開國公。

天聖八年(1030年),曹瑋去世,年五十八。獲贈侍中,諡號“武穆”,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昭勳崇德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瑋為將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軍嚴整,史稱其“平居甚閒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自三都谷之戰後“威震四海 ”,唃廝囉每聞其名,即以手加額。

韓琦 (北宋宰相、詞人)

韓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仁宗天聖年間進士。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範”。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琦一生,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歷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抵禦西夏、慶曆新政等。在仕途上,韓琦曾有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輝煌時期,也有被貶在外前後長達十幾年的地方任職生涯。但無論在朝中貴為宰相,還是任職在外,韓琦始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無論在朝中為相,或在地方任職,都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

熙寧八年(1075)六月,韓琦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宋神宗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配享宋英宗廟庭,備極衰榮。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出身晉江曾氏。

仁宗天聖二年進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

慶曆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拒絕割地要求;次年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條上所擬河北守禦十二策。慶曆五年(1045年)被排擠,出知鄆州、青州(今山東益都)。時河北大水,難民四處流亡。富弼動員救災,以地為食,募數萬饑民為兵。

至和二年(1055年)與文彥博同為宰相,後因母喪罷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又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熙寧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趙頊問他如何處理邊事,富弼說:“陛下臨御未久,當佈德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認識到遼國“委實強盛”,西夏“日漸壯大”,與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勁敵。富弼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係的透徹瞭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熙寧二年,再度復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縣)。拒不執行新政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後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臨終前上書神宗割地於西夏,已達到修兵息民。諡號“文忠”。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韓忠彥

韓忠彥(1038年—1109年9月16日),字師樸,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魏郡王韓琦長子。歷官開封府判官、知瀛州、給事中、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戶部尚書、尚書左丞、同治樞密院事、知院事、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左僕射,知大名府,遭謫,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後諡文定。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呂頤浩

呂頤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1] ),字元直,其先樂陵人,徙齊州。南宋初年名相。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進士,為密州司戶參軍。以李清臣薦為玢州教授。歷官至河北都轉運使。高宗南渡,起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兩入政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以少傅、醴泉觀使致仕。

紹興九年(1139年),呂頤浩去世,獲贈太師、秦國公,諡號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

呂頤浩在相位時,顓肆自用,力排李綱、李光諸人。創立月椿錢,為東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頤浩隨轉運;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請議長久之策,一時稱其切直。又苗傅等為逆,頤浩與張浚創議勤王,卒平內難。少長西北兩邊,嫻於軍旅;應詔上戰守諸策,條畫頗備。

趙鼎

趙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鎮,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阜底村)人。宋高宗時政治家、名相、詞人。

趙鼎早孤,由母樊氏撫養成人。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第。累官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籤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紹興年間幾度為相,後因反對和議,為秦檜所構陷,罷相,出知泉州。尋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陽軍。

趙鼎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時,贈太傅、豐國公,諡忠簡。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鼎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 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為南宋四名臣。趙鼎善文、詩、詞。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詞》等。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韓世忠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後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張浚 (南宋抗金名將、名相)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等職。苗劉之變時,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經營川陝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在川陝三年,雖於富平之戰中大敗,但張浚訓練新兵,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人,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也賴以安寧。後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部署沿江、兩淮諸軍為防禦計,並謀求北伐,於淮西軍變後引咎求罷。秦檜及其黨羽當權時,被斥十多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率大軍徵南宋,張浚再獲起用。宋孝宗即位後,除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魏國公,督師北伐,初戰告捷,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將領不和,於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隆興二年(1164年)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諡忠獻。著有《紫巖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陳康伯

陳康伯(1097年— 1165年4月10日[1]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長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陽縣南港口鄉南山人。 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歷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時期 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虞允文參謀軍事,在採石大敗金兵。病死於京城任所,歸葬於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 宋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於昭勳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史浩 (南宋政治家)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號真隱。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政治家、詞人。

高宗紹興十五年(1144年)進士,由溫州教授除太學正,升為國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議立太子,以此受知於朝廷,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參知政事。隆興元年,拜尚書右僕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國公。宋光宗御極,進太師。紹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會稽郡王。宋寧宗登極,賜諡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彌遠貴,追封越王,改諡忠定,配享孝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葛邲

葛邲(1135 ~1200年),字楚輔,南宋左丞相,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生,江陰青陽人,葛邲自小受家學薰陶,博學多聞,機敏幹練,年輕時以祖蔭而授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寧)縣丞。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葛邲高中進士,當上了國子博士。在一次論州官受納及鬻爵之弊的對策中,得孝宗獎諭,授著作郎。不久,葛邲又擔任掌管規諫的“正言”官,開始了他長達10餘年的諫官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親書“安遇”兩字贈賜葛邲,並出《梅花詩》命他奉和。葛邲進一步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先後授侍御史、中書舍人、給事中,直至淳熙十三年(1186年)任刑部尚書。紹熙元年(1190年),光宗受禪,葛邲被授任參知政事。他對光宗仍象對待老皇帝那樣,勸光宗“正風俗,節財用,執中道,恤民力,選將帥,收人才,擇監司,明法令”,還建議“守祖宗法度,進薦人物”,以圖振興國力,恢復中原。這些手疏和建議,得光宗皇帝的嘉獎和採納。同年十二月,葛邲任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即樞密使),紹熙四年,升遷為右丞相,不久任左丞相。諫官出身的葛邲特別看重勸諫,結果逐漸遭到宋光宗的討厭,身居高位的左丞相,不滿一年便當了觀文殿大學士。不久,又以“大兼小”,出任建康府知府。

重文輕武的宋朝,宋理宗欽定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簡介

趙汝愚

趙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字子直,饒州餘干人。南宋宗室名臣、學者,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漢恭憲王趙元佐七世孫。

趙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及第,授籤書寧國事節度判官。召試職館,除秘書省正字。歷遷集英殿修撰,帥福建。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孝宗崩,適光宗寢疾,不能執喪,乃遣韓侂冑以內禪意請於憲聖太后,奉嘉王趙擴即皇帝位,是為宋寧宗。後任右相,與留正同心輔政,不久遭韓侂冑構陷而罷官。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

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為守臣錢鍪所窘,暴卒。開禧三年,盡復原官,賜諡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宋理宗時,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後改周王。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