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人才幫扶有效途徑 打造帶不走的“智囊團”

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需要打造一支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扶貧幹部隊伍,需要造就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技術硬的專業人才隊伍,更要培養一批本領高超的致富帶頭人。立足受援地區人才需求,2018年以來,北京市豐臺區累計向內蒙古林西縣和扎賚特旗選派掛職黨政幹部11人,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155人次,接收受援地區掛職幹部10人次,專業技術人才258人次;組織受援地區黨政幹部及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各類專題培訓106次,累計培訓8415人次,堅持激發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內生動力,積極探索人才幫扶的好經驗、好做法,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智囊團”。

用好“掛職幹部”,搭建橋樑助脫貧。豐臺區將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的重要陣地、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重要抓手,激勵廣大幹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在扶貧一線大顯身手、建功立業。同時,積極推動兩地幹部雙向掛職、人才流動,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鑑,發揮掛職幹部橋樑紐帶作用。豐臺區南苑鄉原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劉建自2018年4月到扎賚特旗掛職旗委常委、副旗長以來,積極推動雙方溝通交流,通過發揮豐臺的資金和市場優勢,連接扎賚特旗特色產業優勢,創新提出“1+2+N”農副產品進京銷售模式,助力消費扶貧,讓北京市民吃上了扎賚特旗的大米,讓更多農畜產品在北京銷售。近年來,豐臺區堅持會同受援地區舉辦的扶貧支援工作專題培訓,受到兩地幹部的廣泛好評。為克服疫情不利影響,通過網絡會議系統遠程聯動受援地區幹部參加培訓,並編制扶貧支援工作手冊發給參訓人員,為兩地幹部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

育好“專業人才”,提升能力促脫貧。當前,貧困地區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問題仍很突出。豐臺區將培育專業技術人才納入整體幫扶計劃,立足受援地區實際需求,選派專家學者、業務骨幹等專業技術人才深入一線,積極開展教育、衛生、農畜業、大數據等領域的支援交流工作,通過組織專題講座、發放技術資料、實地答疑解惑等形式,不斷提升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同時,有針對性地分批接收貧困地區的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來京學習交流。豐臺區衛健委選派醫療專家,提升了當地醫務人員診療水平,為草原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豐臺區教委組織開展受援地區骨幹教師培訓,讓遠隔千里的兩地學校“手拉手”共同發展。這些切實的舉措突出問題導向,在培養受援地區專業人才、提升技能本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樹好“鄉土人才”,致富創業帶脫貧。豐臺區會同受援地區按照“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和“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產業引領、精準培養”的工作途徑,通過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和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將當地的“鄉土人才”培養成為創業能成功、帶動有成效的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將分散的、單打獨鬥的貧困戶嵌入龍頭企業、能人大戶的產業項目,分享全產業鏈收益,走出了依託致富帶頭人引領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防範返貧的新路子。鄉土人才有與家鄉群眾比較親近的天然優勢,容易成為帶領家鄉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例如,在有關部門積極幫扶下,林西縣新城子鎮雙興村新型農民趙麗傑帶領鄉親們種有機雜糧,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經濟效益,輻射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1640戶農戶增收。

留好“回鄉創業生力軍”,造福家鄉帶脫貧。吸引人才要從培養家鄉觀念做起,這是人才迴流的內生動力。豐臺區在幫扶林西縣的過程中,立足當地豐富優質的農副產品資源,在北京設置專區專櫃、舉辦推介會,進行宣傳推廣。豐臺區盧溝橋鄉嶽各莊村、鄭常莊村會同林西縣政府投資2億元建設集農副產品集散、冷藏、加工、線上線下交易為一體,兼具現代化、信息化、多功能、綜合性的林西嶽各莊農副產品交易中心,解決當地農副產品銷售難題,併為當地群眾的就業、創業提供機會。許多年輕人回到家鄉,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銷售農副產品致富增收。下一步,雙方還要加大產業扶貧力度,讓產業在鄉村落地生根,讓鄉村成為人才創業的平臺、逐夢的舞臺。

(作者:柯豔蓉、杜雨薇,單位分別系閩南師範大學、北京市豐臺區扶貧支援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