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臨時國際候機樓”

“目前,國際航班保障順暢。”在結束了幾個小時的保障工作後,丁雲江接起了記者的電話。雖然聲音中難掩疲憊,但依舊洪亮清晰。

3月19日,五部委聯合發佈公告,調整部分國際始發客運航班從指定第一入境點入境,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被確定為第一入境點之一。丁雲江擔任國際航班保障現場停機坪總指揮工作。從航班落地後的運行保障,到救護車轉運發熱旅客,再到大巴車運送密切接觸者,每個環節他都得盯緊盯住,確保安全順暢。

承擔過多次重大任務保障的丁雲江,在這次保障首趟國際航班時,遇到了接二連三的棘手問題。“雖然保障流程和方案已經很完善,也經歷過2輪演練,但由於此類保障前所未有,如何使信息溝通更高效、怎樣降低社會車輛在飛行區內行駛的安全風險……各種新問題時有發生。”丁雲江說,這趟航班他和同事們徹夜保障了12.5小時,自己不知在停機坪上來回走了多少趟、說了多少話,只知那晚對講機不停地響,手機也被打爆了。

3月23日起,呼和浩特機場國際分流航班增多,壓力倍增。為了提高保障能力,機場最西側的2號停機坪被改造為國際航班專區,但車輛接送旅客需橫穿停機坪,很容易影響正常航班滑行,還存在疫情傳播風險。

如何消除隱患?

當天工作到深夜的丁雲江,回到住所後仍無法入眠,一直思考著解決措施。他忽然想到,2號停機坪旁有貨運消防通道,可以臨時啟用。他將想法第一時間彙報給領導後得到了肯定。

說幹就幹,他多方聯繫,幾個小時便清除了貨運消防通道障礙,將其改為大巴車行駛通道。一下子,保障時間大大縮短,安全隱患隨之消除。

為了滿足國際航班的服務需求,減少旅客的奔波,丁雲江仔細觀察保障現場,不斷總結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他在保障方案上寫寫畫畫,用打造“臨時國際候機樓”的思路完善國際航班專區的服務功能。他和同事們在那裡設置了行李分揀區和提取區、發熱旅客轉運區、密切接觸者轉運區等多項功能區。並協調航站樓管理部運來手推車和殘疾旅客輪椅,建議機場公司安裝雨棚,同時還安排設立警務工作站、移動衛生間。

如今,“臨時國際候機樓”片區劃設整齊,環境衛生整潔,區域運行合理高效,各單位運轉得有條不紊。國際分流航班保障用時也從首班的12個小時,縮短到了現在的約5個小時。

此時的丁雲江,已連續多天高強度工作。然而,在第一批保障人員撤出機場休養時,他卻把休養名額讓給了同事。

“嚴防‘輸入’是民航人的責任,我願意堅守在一線,直至看到抗‘疫’成功的曙光。”電話中,丁雲江的聲音洪亮有力。(記者 梁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