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相信很多的家長都為這件事頭疼過,就是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喜歡吃零食,一到吃飯的時間就開始想各種辦法故意不吃飯。

老楊家的孩子小楊,小的時候在奶奶家住過一段時間,奶奶特別疼愛孫子,什麼好吃的都給他買。後來5歲左右接回來後,孩子在家就特別不愛吃飯,總說飯菜做得不好吃,想要吃零食。而且每次吃飯的時候,小孩總是想著各種各樣的辦法來逃避,一會說肚子疼,一會說想要睡覺。

而老楊每次一看到孩子不吃飯就來氣,後來只要孩子不吃飯,他就會告訴孩子:“不吃可以,那就餓著吧,今晚都沒有飯吃”。孩子一聽到可能要餓肚子,嚇得只好哭著把飯吃掉。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那為什麼孩子吃飯就“使壞”?

1、“白熊效應”在使壞

心理學家丹尼爾做過一個實驗,就是讓身邊的人不要去想白熊,結果大家都在想白熊,這就是“白熊效應”。

父母越是勸孩子吃飯,越是有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肯去吃飯。結果就是每天父母在孩子的身後追著餵飯,孩子總是到處跑來跑去,不肯吃飯。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2、父母的寵溺

有的父母很寵愛孩子,經常會買各種零食放在家裡,孩子經常就是沒吃飯的時候,就光是吃零食就吃得特別飽,所以到了吃飯的時候自然怎麼也不肯吃。

而且寵溺孩子的父母,他們大多比較縱容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助長孩子的壞習慣的養成。要知道一旦養成一個壞習慣,想要改變過來是非常困難的。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家長只用“餓”去嚇唬孩子,有何影響?

1、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遇到孩子不吃飯,父母總是用“餓”來恐嚇孩子的話,會極大的打擊到孩子的安全感。在馬斯洛需求中,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這些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人是會感到極大的不安和難受。

同樣的,孩子本身就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如果父母還恐嚇他的話,孩子就會感到不安全,害怕被丟棄。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會變得膽小,遇到事情會害怕,不敢承擔責任。

2、幸福感降低

幸福感強的人,他們會更加嚮往每一天的生活,心情會更好。而幸福感弱的人,他們會特別沒有自信,每天都過得特別的不開心。

用“餓”恐嚇孩子,會讓孩子陷入焦慮和恐懼當中,他們對生活的掌控度會特別弱。這樣的孩子,他們每天都會過得很難受,遇到一點的事情,就會特別的難受和痛苦,心裡承受能力會特別的弱。如果一直這樣的話,長大後孩子也很難在社會中立足。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聰明的家長,要學會循循善誘

1、加入遊戲進來

在《可複製的領導力》書中,有提到遊戲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任何的一個企業都可以引入遊戲的環節進來,不僅可以激發人的動力,還能讓這個企業更好的運作。

同樣的,在引導孩子吃飯的這件事情上,家長們也可以把遊戲引入進來,可以引導孩子想象自己在吃飯的時候,就像是在消滅小怪物。

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而不是在完成任務。加入遊戲的環節,還能充分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不需要父母每天都跟在孩子的身後,催著他。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2、挖掘孩子不吃飯的真正原因,從原因入手

孩子不吃飯,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剛吃完零食了不想吃飯,因為肚子太飽了,那父母是不是就要考慮在飯前減少孩子的零食。

還有就是可能是因為飯菜的口味並不是很符合孩子的需求,那父母是否需要考慮重新嘗試做一些新的菜,或者是去詢問一下別的家長都是煮的什麼飯菜。找到孩子不吃飯的原因對症下藥,這樣才能真正的引導孩子吃飯。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3、父母要定好規矩

定好是幾點吃飯的,那麼父母就要儘可能在這個點做好飯菜,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說今天6點吃晚飯,明天是8點吃晚飯。

定好規矩後,孩子就會養成一些好的潛意識,比如到了快要吃飯的時候,他就會自然的減少吃零食,然後準備吃晚飯。

孩子不吃飯,父母只懂得靠“餓”來恐嚇孩子,不過是在強行的讓孩子吃飯,並沒有真正的引導孩子去吃飯,這種方式可能短時間內能夠立竿見影,但是長期以往,只會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情更加的厭惡。

孩子吃飯就“使壞”?家長別隻用“餓”嚇孩子,要學會循循善誘


育兒問題姜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姜媽育兒記,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