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重複救助和救助盲區並存,“人情保”“關係保”還未杜絕

12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國務院關於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助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受國務院委託,民政部部長李紀恆作此報告。

李紀恆在報告時指出,近年來我國社會救助事業發展較快,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如救助資源分配不均衡,“重複救助和救助盲區並存”;基層經辦服務能力弱,一些地方管理服務不規範,“人情保”、“關係保”以及隱瞞收入、騙取救助等問題沒有完全杜絕。

民政部:重複救助和救助盲區並存,“人情保”“關係保”還未杜絕

會議現場

社會救助“重複救助和救助盲區並存”

李紀恆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救助工作進入“發展快車道”,政策措施密集出臺,財政投入逐年加大,在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統籌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切實保障好睏難群眾基本生活方面成效顯著。

不過,李紀恆也坦言,對照新時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設的形勢與任務,對照困難群眾的新期待,社會救助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突出”。

李紀恆指出,各項社會救助政策還沒有完全做到“有機耦合、系統集成”,導致救助資源分配不均衡,“重複救助和救助盲區並存”。

據介紹,以低保對象家庭收入核查為例,該核查涉及金融、工商、車輛、稅務、住房等多個方面,但由於數據共享不到位,相關法律法規銜接不夠順暢,造成核查困難,影響了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而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跨地區流動人口缺乏穩定的救助政策支持。

此前,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也就這一問題表示,我國有最低生活保障這樣的生活救助制度,也有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但這些救助制度都是點狀的、分散的,沒有形成一張網,沒有形成一個救助體系,存在著重複救助、救助遺漏等現象”。

李紀恆還提到,當前社會救助主要以物質救助為主,方式較為單一,服務類救助發展滯後,“難以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

“人情保”、“關係保”、隱瞞收入、騙取救助等未完全杜絕

過去,農村低保領域優親厚友等“微腐敗”問題嚴重破壞了政策的公信力和民眾的感情。2018年,民政部決定在全國開展為期3年的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

李紀恆介紹,今年1至9月, 各級民政部門共收集問題線索29855條,其中查證屬實並向同級紀檢監察機關移交1319件,涉及幹部705人。

不過,李紀恆也指出,一些地方政策落實不到位,沒有及時發現困難群眾救助需求,導致救助不夠及時迅速。一些地方管理服務不規範,“人情保”、“關係保”以及隱瞞收入、騙取救助等問題沒有完全杜絕。

他表示,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還有差距。受制度、財力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地方救助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工作經費缺乏,基層經辦服務能力弱,與當前情況複雜、需求多樣、任務繁重的社會救助現實狀況不相匹配,“最後一公里”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此外,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限制,目前社會救助水平相對較低,助兜底保障還不夠充分,如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瞄準的主要是絕對貧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還沒有納入救助範圍。

“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促進社會參與,提高救助質量,增強兜底能力。”他說。

加強社會救助制度頂層設計,健全協調聯動機制

針對以上問題,李紀恆介紹了社會救助事業今後的重點工作。

為加強農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李紀恆表示,將把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人員,“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返貧人口納入臨時救助範圍。

他表示,將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研究制定社會救助綜合改革方案,加強社會救助制度頂層設計,構建政府主導的綜合救助格局。對低收入家庭和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或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

對於目前重“物質救助”、輕“服務救助”的問題,他表示將創新社會救助方式,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探索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

而對於救助政策分散,認定和監督困難的問題,李紀恆則表示,將加強社會救助資源統籌,健全社會救助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統一困難群眾認定標準,完善救助對象認定辦法。此外,也將加快建立核對信息平臺,推進基於全國數據庫“總對總”的信息查詢核對,形成全國“一盤棋”,夯實精準救助基礎。

南都記者 胡明山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