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朱棣表示我也很無奈!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成功打下北京,元順帝跑回蒙古大草原,史稱北元。至此,明朝基本完成統一,國都選址問題日漸提上日程,而明太祖最終建都南京。

天子守國門?朱棣表示我也很無奈!

朱元璋畫像

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太祖建都南京

朱元璋之所以定在南京,主要是因為江蘇,浙江等地自古經濟發達,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和棉花產區。國都作為經濟,政治中心,處理政務需要官員,守備國都需要軍隊。這些人吃穿用度,不得不需要南方的糧食來養活,別的地方諸如洛陽,開封交通不便,運輸糧食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對於一個急需休養生息的初建王朝來說困難重重。於是出於經濟原因他決定定都南京。

天子守國門?朱棣表示我也很無奈!


經濟問題解決了,軍事問題怎麼解決?

那麼,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元順帝雖然跑了,但他的軍事力量損失不大,還擁有相當多的軍隊,並且隨時準備反攻北京。所以必須派重兵守衛北方,皇帝坐鎮南京,派誰去?朱元璋手下猛將如雲,但這些人他並不信任,這麼多軍隊,一旦叛變後果不堪設想。將來為了子孫還是要除掉他們的,這是後話。外人不行自己人還是放心的,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子派到邊關地區,封給他們土地。其中,燕王朱棣封在北京,寧王封在熱河,晉王封在山西,秦王封在陝西,遼王封在遼東,代王封在大同,肅王封在甘肅。每個王配有軍隊,鎮守一方,防止蒙古軍南下。朱元璋覺得這個辦法還是比較穩妥的,長舒一口氣。

天子守國門?朱棣表示我也很無奈!

朱棣畫像


明成祖入主南京,面臨同樣的問題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成為明成祖。但他面臨太祖同樣的問題:自己跑到了南京。另外,他南下之前綁票了熱河的寧王,帶走了寧王的蒙古騎兵,這樣,長城以北能抵抗蒙古軍進攻的力量便沒有了。有了自己的前車之鑑,更不可能派任何人駐守北京。因此,成祖不得不自己跑到北京指揮軍隊,部署防禦,理所當然他的辦事機構隨他一塊搬到北京,北京慢慢變成了政治中心。而後他就開始著手修建北京城,久而久之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轉移到北京來,北京便成為了國都。

吃飯問題仍需解決

本來北方就需要大量軍隊防守,現在皇帝帶著眾多官員搬到了北京,這些人吃飯又成了問題。依靠北方几個省份產的糧食遠遠不夠,需要從南邊運糧食過來,當時通過陸地運輸糧食效率很低,水路是最好的辦法,南方的糧食集中裝船通過運河北上。養活北京這些人。這樣一來運河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明朝為此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派軍隊保護運河沿線,後來的清朝也是如此。

天子守國門?朱棣表示我也很無奈!

明故宮遺址

陪都的由來

北方的問題解決了,南方呢?南方出事了怎麼辦?南京便作為陪都出現了。南京辦事機構與北京差不多,除了沒有皇帝,其他都一樣,南京也有六部,只不過陪都的六部沒有實權,這些官員沒什麼事可做,大部分是官場不得志或被排擠的人。

這樣安排一是方便南方的管理,有什麼事就近處理。二是保護運河這條經濟命脈。再一個便於非常時期遷都,不過這個功能一直沒用上,于謙阻止遷都拯救了大明王朝,崇禎的大臣阻止遷都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總的來講朱棣遷都北京還是很明智的,明清兩朝都以此為首都,也為新中國定都北京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