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你有沒有發現,倆小孩子在一起玩會很開心。

他們可以為屎尿屁哈哈大笑;可以為一個大人看起來很冷的笑話,笑到滿地打滾;可以興致勃勃地倆人一起玩一些咱們看來很“無趣”的遊戲。

之前跟朋友一起聊到陪孩子玩的問題,她說:“每次琪琪叫我陪她玩,我就說‘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我哈哈大笑著說:“哈哈,怎麼天底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我也是這樣哦~”

有時候,就算我們真的願意陪孩子做她想要的遊戲,但無論怎麼扮演,都不可能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這就會缺乏孩子與孩子他人之間平等雙向的交流和競爭,這種單向性的交流,讓玩耍的快樂大打折扣。

所以,只有跟小朋友一起玩時,他們才會笑的那麼淋漓暢快。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曾講道:

當孩子長到3歲時,就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遊戲,應該逐漸讓他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感。否則,日後這些孩子與陌生人接觸就會臉紅、膽怯,並用敵對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在被過分溺愛的孩子身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這樣的孩子總想“排斥”他人。

孩子們在一起玩,搶奪玩具、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忍讓、協作、規則等。

這些是在跟大人一起玩時,很難學到的。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當然孩子在跟同齡人玩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就會遇見很多困難,比如,父母在這個城市裡沒有什麼親戚,初來乍到,可以經常約著出去玩的朋友也不多。

再加上孩子本身性格內向,害怕跟陌生人接觸等等。

所以,首先需要的是一個父母熟悉的朋友家的同齡的孩子,然後才能慢慢地去試著在不同的場合自己找小朋友玩到一起。

第一步,首先是學會交往。

孩子最初的心理,可能就像《我喜歡安妮》裡的折耳兔一樣,想跟安妮一起玩,但是隻敢躲在樹後遠遠地看著,覺著安妮會以為自己笨、不勇敢。

想盡辦法想引起安妮的注意,結果把人家給嚇跑了。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最終折耳兔克服了害羞和膽怯,積極勇敢地向安妮發出邀請,他也贏得了友誼。邁出了交往的第一步。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後來在《一起玩吧》這本書中,那隻叫瑞奇的小兔子,不僅能跟所有的兔子們一起玩,他一會兒去玩頭頂胡蘿蔔,一會兒玩飛行員,一會兒又去玩跳兔子和“火車隊”的遊戲。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他還邀請一個像他當初一樣害羞的小點點加入到他們當中。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在《老地方》見裡面,孩子們能夠懂得,當好朋友不想被打擾時,我們需要等待的耐心。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在《快樂的生日》裡,孩子們能夠跟瑞奇一樣感受到友誼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長到3歲時,應該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

同樣在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裡面,也告訴孩子想要獲得友情,要主動去尋找朋友。《視頻 | 關於小孩子交朋友的故事》

《彩虹色的花》告訴了孩子分享的快樂。

《完美搭檔》則讓孩子明白,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相互幫助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

這些繪本都只能是輔助引導,利用故事,給孩子講述一些人際交往的規則或常識。

最終孩子結合跟小朋友一起玩的實際,才能內化成屬於自己的人際交往法則。

當然孩子要邁出跟同齡人交往的步伐前,在家裡時,我們也要注意:家裡的規則是否跟社會的規則不相符。

很多不合群的孩子,在人際交往時,出現困難,就是因為在家裡自己是中心,玩遊戲時,只能贏不能輸,想要什麼必須給什麼。

享受眾星捧月慣了,就會給孩子造成一個虛幻的認知,別人都得依著我。那這樣在跟小朋友玩時,肯定是衝突不斷,孩子自己也痛苦。

因此,孩子通過跟小夥伴一起玩形成的人生經驗是成人陪著玩無法獲得的,跟小夥伴一起玩時,他們會自然形成“小領袖”和“小跟班”,孩子能從中或努力爭取話語權或配合“聽命令”,獲得快樂體驗,這種“交往格局”是成人陪伴無法獲得的。

而且成人陪同玩耍,大多時都帶著“寓教於樂”的目的,不是說這樣不好,是說孩子同樣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純粹的玩,暢快淋漓的笑。

注:本文插圖源於比利時國寶級繪本《折耳兔瑞奇快樂成長繪本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