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在宋代,有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天才與全才,他的名字叫做蘇軾,蘇東坡。蘇軾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學創作代表著宋代的最高成就。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他的宋詩、宋文、宋詞都達到了高峰,對書法和繪畫也有極高的造詣,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書法方面,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有寄託,明確表達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在蘇軾的身上,典型的體現著宋行文化的精神,蘇軾神行放達,為人率真、超然、獨立,興趣廣泛,喜歡交友、品茶和雅游山林,喜歡美食。大家應該都聽過用蘇東坡名字起的美食——東坡肉,東坡肘子。但蘇軾不是個只懂追求享受,沒有大志的人。他只是用這些來調節自己,顛沛流離的生活,排解自己內心的苦悶。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21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在父親的陪同下進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副考官是文壇大將梅饒臣,二人推崇詩文改革,蘇軾的清新的文章一下打動了他們,但是歐陽修誤以為文章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他為避嫌給了第二名。歐陽修非常欣賞蘇軾的豪邁和敢於創新,而且預見“此人可謂讀善書,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陪他們來考的父親蘇洵也一同參加了殿試,結果也被賜予了進士。一門同考三進士在我國古代歷史當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蘇軾的人生起起伏伏,他的學生陳師道給他的老師寫了一首詩,其中說“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歲月,積毀高城壘。”就是說蘇軾清楚的看到政治鬥爭中不可避免的陰暗、卑鄙與邪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獨自承受著親人亡故的悲傷,報國無門的遺憾,無人理解的孤苦。但他在困苦面前一直保持開朗樂觀的精神面貌,積極的進行創作。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他的《水調歌頭》最能表現豁達心胸。這首詩是蘇軾在政治上處於失意狀態的時候寫的,他與弟弟蘇轍長時間分別,在中秋時無比想念,也無比惆悵,但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超然達觀的思想,排解了自己的憤懣,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卜算子》是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時所做,蘇軾被貶到黃州,自己的生活是有問題的,但是他依然能夠樂觀豁達,率領全家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然而他內心的孤苦無別人無法理解,這首詩就表達了他的孤獨寂寞,蔑視流俗的心境。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蘇軾對於詞的貢獻是很大的,首先在觀念上突破了詩尊詞卑師的傳統,提高了詞的文學價值和地位。原先詞是在民間流行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蘇軾使它成為了和詩一樣的文學樣式。在內容上,蘇軾也進一步突破了唐五代詩,開拓了題材,使詞可以像詩一樣表達一切內容,寫景狀物等可以寫詩的都也可以用詞來表達。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在風格上,一曲《大江東去》開創了豪放詞風,以充滿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其中,像他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等都是豪放詞的代表。在形式上,無論是詞的表現手法,還是語言音律,都有創新性的發展,增強了詞的表達能力,使詞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風貌。

積毀銷骨,半世漂泊,一生曠達,千里嬋娟——蘇軾

蘇軾的一生,積毀銷骨,一貶再貶,半生漂泊,卻未把怨與恨施加於世界,他走過的地方,遍地開花,他留給世人的是卓越的政績和美好的詩歌。世界,他走過的地方,遍地開花,他留給世人的是卓越的政績和美好的詩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