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在剛剛過去的十月一假期裡,想必很多父母都經歷了同一個痛苦,那就是孩子做事太拖拉,尤其是在做作業這個問題上,一個小時的作業可以寫一天還不一定寫完,假期的作業一定是最後幾天才開始著急,會寫著寫著作業就睡著了......

還有更誇張的是全家總動員給孩子寫作業,我之前就碰見過這種情況,是因為假期太長,作業又比較多,但是孩子不著急,最後兩三天才開始寫,但是肯定寫不完,於是就哭鬧,無奈,父母跟著一起加班熬夜才寫完。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話簡直不要太形象了,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磨蹭呢?

1.缺乏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當一個人真正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他會對結果充滿關心和渴望,會積極地採取一種利於自己結果的行動趨向。

就用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說明,比如參加活動,我們常常會說重在參與,雖然很多時候真的只是參與並沒有得到大獎,但是參與的人還是希望自己能拿獎的,於是他會盡力採取有利自己拿到獎的行動,並且會隨時關心著最後的結果。

可是如果是沒有參與的人,根本懶得去看結果也不會做什麼所謂的行動,這就是最簡單的有興趣和無興趣的區別,所以對作業或者任何事情不感興趣的孩子,自然不會積極的去做。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2.本身性子慢

慢性子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比較穩,不著急,或許在別人眼裡都快要燒起來的事情,他們都沒有感覺,這樣的孩子真的很容易讓父母惱火,尤其在孩子做作業或者父母要求做的事情的時候,真的會讓人抓狂。

但是這就是孩子的性格,孩子並不是故意的,父母再怎麼著急也是於事無補。

3.時間觀念不強

古詩云“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朱熹用自身的體會告戒年輕人的經驗:人生易老學問難成,一定要珍愛光陰。

但是時間對於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毫無概念的,他們不懂得珍惜時間,他們覺得時間很多,多到用不完,所以他們做事情隨意缺乏條理,這樣很容易養成拖拉的習慣。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不管是哪種情況,對於父母來說想要改變孩子拖拉的習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不防巧用一下“最後通牒效應”,也許原本看起來很難的事情就可以輕而易舉解決了。

概念

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去完成。也就是人們大多具有一種拖拉的傾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條件不允許或到了規定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最後通牒效應"。

最後通牒本質

最後通牒常常會應用到談判上,意即在談判破裂前的"最後的話",往往帶有強制、威脅的強硬形象。

如果不是多次嘗試無果的情況下,人們都不會喜歡用這一策略,因為太強硬,如果失敗了,便是一輪更難的談判,這意味這發出最後通牒的人的讓步,而最後通牒效應對於最後通牒而言就相對柔軟一些,但是如果使用不恰當,仍會無形中表現出最後通牒的強硬性。

以柔克剛

而對於孩子有時候以柔克剛要比以硬碰硬效果更好,所以這裡我們仍用“最後通牒效應”來對待拖拉的孩子,只是需要添加3個“輔助”,並且可以分別針對上面提到的引發拖拉的3個原因而做對應措施。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 缺乏興趣——“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D·Premack,1965)最早提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這一原理被稱為普雷馬克原理。

毫無疑問,興趣是做事的動力,而且是強有力的動力,可是要想讓孩子對寫作業產生興趣真的是很難的,就好比讓成人喜歡上工作,所以就不要硬強迫孩子喜歡上寫作業了,而是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帶動孩子寫作業。

就好比成人工作,很多人其實是不喜歡工作本身的,但是他們喜歡因工作帶來的收入、榮譽和社會地位等,成人對這些事物感興趣,而這些事物是通過工作獲取的,所以他們會認真工作。

同理,父母給孩子下最後通牒的時候可以規定,多長時間內做完作業就可以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就是巧妙的運用了普雷馬克原理,利用喜歡的活動來強化不喜歡的活動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 性子慢——“籃球架效應”

夠得著的目標才有吸引力——籃球架效應

眾所周知籃球架的高度沒有高的離譜,也沒有低的讓人輕而易舉達到,而是剛剛好滿足人們的心理:既不會輕而易舉就投進去也不會根本投不進去。

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一個道理,輕而易舉得到的不珍惜,永遠得不到的會放棄,而剛剛好的距離才是最吸引人的。

給慢性子的孩子下最後通牒的時候一定要合理,要符合孩子的情況,製作合適的目標,比如作業是10天的,可以要求孩子在2天裡先把哪些作業做完,然後再在2天裡把哪些作業做完,可以逐步遞增作業量,如果剛開始就把2天安排的滿滿當當的話,會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把每個任務段都變成一個籃球架的高度。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 時間觀念不強——“時間錯覺”

時間錯覺是對時間長短的錯誤知覺。對實際上同樣長短的一段時間,由於受興趣、態度、情緒、活動內容等因素的影響,人有時覺得較長,有時覺得較短。

用我們最經常感受到的事情來幫孩子更好的瞭解時間,如果你只是口述給孩子時間的觀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時間是一個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所以讓孩子自己來感受。

正所謂快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就是這個原理,時間本身是客觀的,但是對待時間人們還有著自己的主觀感覺,可能放假剛開始孩子們覺得時間還很長,於是敞開了去玩,這樣很快時間就會被揮霍掉,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時間觀念。

養成有規律的作息,每個時間段都有合適恰當的安排,不浪費多餘的時間。

指導孩子分清輕重緩急,應該優先做重要的事情,不要等到沒有時間了再去做。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後通牒效應”,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總結語

孩子做事情拖拉,如果用過很多方法仍然不見成果,不防巧用一下“最後通牒效應”,但是最後通牒效應本身就帶有強制性的色彩,可能對於叛逆心強的孩子來說反而會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在最後通牒的框架裡,加入“普雷馬克原理”“籃球架效應”“時間錯覺”3個理論來柔性助攻,讓孩子能更好的改變拖拉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