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大唐贞元三年,白居易十六岁了,从小白居易就表现出了神童的潜质,在诗词创作上尤为突出,当时朝廷选官制度其实是科举与举荐并重的,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唯贤是举”,在这个指导精神下,唐朝的科举最主要的是考诗赋,其实本质上考的是知识面与人生观和个性,当然基础就是音韵格律,从这一点来,小白从小就是个官坯子,所以小白的叔父当然不会埋没小白的才华,所以在发现小白的诗律初成后就安排小白到大唐的都城长安,了解科举考试并为之做准备。

但想要科举考试出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你想参加报个名就可以考的,报名需要通过考核的,如果你的学校牛,通过了学校的考核也可以被保送到长安参加考试;如果你的学校不太牛或者你就是自己自学成才没有学籍,则需要参加县、州两级考试,通过两次的选拔考试之后,也就获得了长安考试的资格,严格来说,其实比高考要难,而要通过考试就更难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前面我们说过唐朝的用人理念是“唯贤是举”,顾名思义,就是才德兼备才算贤啊,才学其实在考试中大致能测出来,因为不管是进士科还是明经科,难度都不小,不学无术之人想通过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德怎么衡量啊?这玩意在试卷上也没办法考啊,像李白那样的直肠子也少,试卷上的情商是做不得准的,那咋办?唐朝的考官选择了在考试前面试考生的办法,亲自鉴定,另外就是通过行内人的口碑来做参考,所以摆在考生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了,提交作品干谒考官。

当然因为选材标准比较高,所以进士科的难度尤其高,当时有笑言“五十少进士”,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今天要说的这首诗就是小白送到当时著名文人顾况手里的模拟应试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在小白的诗文中对古原上的青草是这样的描述的,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这些青草每年秋冬枯黄,到了春天又碧绿茂盛。突发的野火看起来烧尽了满地的野草,但来年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又是绿茸茸一片生机勃发。远处芬芳的野草野花遮没了原有的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当此情境,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在少年的心中,本是随处可见的寻常青草,却成为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枯荣之间似是人生常态,而浴火重生后的碧绿芬芳就好像友人之间的情谊,万死不悔,应该说小白的这首诗清新自然中又寓意不凡,意境高远。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十六岁的少年的这篇应试作文很出色,非常出色,出色到成为当时这类应试诗文中当之无愧的第一的地步。著名诗人顾况在看这首诗之前,很是有些轻视的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对这个从江南过来的外乡少年有些调侃,也是有些感慨,毕竟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的确是物价高企,居之不易啊,但展开手中诗卷后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离离原上草”额,中规中矩,“一岁一枯荣”,额,有点意思了,“野火烧不尽”额?这角度有点奇峰突起啊,“春风吹又生”……大才啊,这个孩子大才啊,这时再看看眼前这个懵懂少年,他由衷地感叹,“有句如此,居长安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说完老先生走到小白身边拉住他的手,端详良久,如获至宝。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扬名之作

小白有点懵,没想到一首应试作文就这样赢得了一位高端铁粉,在顾老先生的刻意宣扬之下,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胫而走,誉满京华,而小白、白居易,这个十六岁的小才子,在没有考进士的时候就已经出了大名了。

在白居易自己看来,“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大概也就是这次长安之行的所见所闻让小白定下心志苦读应考,他真的是下苦功的,读书读到满头白发,终于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登进士第,“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位扬名长安十余年的少年终于真的长安登榜,意气风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