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引言

流民是因災害或戰爭等原因而被迫流落他鄉的災民。造成流民現象的原因很多,自然災害作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宋代引發了嚴重的流民潮。宋朝政府出臺各項有效措施對流民進行救助;同時還逐漸重視災前預防,採取增加倉儲、提前蠲免等措施,避免大規模的流民潮的出現。威脅著封建統治基礎。兩宋統治者為了安定社會,維護統治,千方百計地處理流民問題。

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一、歷史上的流民問題錯綜複雜,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紙醉金迷奢侈生活,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貧困。再加之小農經濟自身的脆弱性,經不住天災人禍的打擊。

流民,一般是指因遭遇自然災害,社會危難或其他種種原因,為避難、求生而背井離鄉、流落他鄉的人。另外,在盜匪竊賊,流氓無賴、幫會中也集聚不少流民。最著名的"流寇"多系流民挺而走險激變而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流民有許多形形色色的異稱,諸如浮戶、浮客、流人、流寓、亡民等。這些關於流民的稱代,從某一個側面強調了流民的某些本質特徵,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兩宋時期的流民,其成分是相當複雜的。北宋年間的流民,其中,"約六七分是第五等,三四分是第四等人及不濟戶與無土浮客,即絕無第三等以上之家"。所以,宋代的流民多以貧困的下戶為主,上三等戶一般是不流的。但有時也有例外。

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例如皇枯、熙寧年間,鎮、趙、邢、洛等州災情嚴重,流民相繼逸通南下。許多富戶,因客戶多已逃移,"不敢安處田裡"氣也紛紛南遷。對處於社會生活最下層的下等戶而言,他們"佃人之田,居人之地","鞭答驅役,視以奴僕",承受著層層封建壓迫和種種社會災難,不得不"匿比舍而稱逃亡,棄農耕而事遊惰"氣而且,在宋代的人口構成中,下等戶佔有很大的比例。

南宋時,由於北方流民的大量南下,在江南地區出現了北方流民武裝集團。從建炎元年到紹興五年,在南宋境內,規模較大的北方流民武裝集團就有近二十個之多,這些集團人數多的達數十萬,少的也有萬人以上,總人數不下一百萬。北方流民武裝集團的主要成分是流民。總體來看,兩宋時期流民的主要成分,主要是由於生活所迫而逃亡的貧困下戶和由於戰爭迫使而流亡的大量人口。

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二、土地兼併、天災人禍等種種因素相互配合,數因共振,輪番摧殘著本來就極其脆弱、經不起打擊的農家經濟,使得農民田產被奪,湧起一股又一股的流民潮

第1, 自然因素。流民的出現與自然災害有著直接的關係,水、早、蝗、風、雪、地震等自然災害都會摧毀極其脆弱的小農經濟,使得廣大農民迫於飢寒而不得不四處流亡,從而形成大量流民。以災荒論,它在空間上是多層次,大面積—既有水早的交叉,又有蟲雹的並行,為害範圍較廣。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主要表現為年年有災,同一年中也幾無間斷。

第2, 戰爭。兩宋之時,因與遼、金、西夏、大理、吐蕃等政權並存,相互之間戰爭不斷。特別是北宋滅亡後,北方民眾大量南下,加之南宋與金反覆的戰爭較量,更是增加了流民的數量。不斷髮生和出現的矛盾與衝突,無疑是導致宋代流民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第三,土地兼併。北宋統治者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

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並農民土地,所以在北宋前期土地兼併就已相當嚴重。太宗時已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

仁宗時更是"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偽冒,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很多農民因失去土地而成為流民。宋朝不僅土地兼併嚴重,而且人民負擔的賦稅也十分繁重。特別到南宋以後,賦稅就更為沉重,如高宗時,"稅米一斛有輸至五六斛者,稅錢一緡有輸及十八緡者。"甚至有"種一石作七畝科敷,而其間所取稅物,反覆紐折,有至數十倍者。"在如此沉重的賦稅負擔下,人民很容易因不堪重負而成為流民。

流民的歷史效應問題,其消極方面是顯而易見的,其原因在於它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和社會生產的巨大破壞。但如果將流民問題置於社會經濟的橫向動態考察中,就不難發現,出現在兩宋之交的蔚為壯觀的第三次流民潮,在客觀上促進了生產區域的不斷擴大和局部性的生產力的解放。同時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具有一種失之東隅,收之桑隅的意想不到的歷史效應。

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三、宋代流民的產生包括以下社會條件,封建社會本身對農民的剝削和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是流民產生的動因

宋代流民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社會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認識:第一,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使農村的階級分化空前加劇,地主階級的驟富和廣大農民的貧困化,造成了小農生產的萎縮,可以稱其為生產萎縮型的人口流動。

第二、人地矛盾。宋代人口增長過快及分佈不均,農業技術要素變化微小,而農業產量增長有限,人地矛盾尖銳,以及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和地區間的不平衡,成為引誘農業人口離鄉的新動因,可以稱其為生產過剩型人口流動。

宋代流民救助政策,淺談宋代社會救濟制度

第三,封建剝削。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之下,封建政府對農民的剝削是極其殘酷的。在宋代,除官府之外,地主、商人也加大了對農民的盤剝,造成了廣大小農的破產流亡。自北宋中期開始,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就日益嚴重。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宋政府便想方設法搜刮民脂民膏,巧立名目,增加對民戶的賦稅和攤派。由三冗等緣故造成的財政拮据,迫使宋政府日益加重賦稅剝削,從而使農民的生活面臨巨大的困難。在沉重的封建剝削之下,廣大農戶經常掙扎在飢餓線上,一旦遇到水旱災荒,飢寒而死的也是這類農民,流徙的十分之六七也是這類農民。

這一時期正處於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農業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決定了地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同時,廣大農民的分化和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弛,促成了農民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動。簡言之,宋代流民的成因是綜合性因素的共同結果,但都關聯著中國傳統農業的結構,決非單一因素所能囊括,更非單一的經濟問題。

流民問題自古有之,由自然災害而所引起的流民潮,因其不可預測性,更加考驗了政府的預防、應對能力。宋代政府從臨時的賑濟流民到流民復業的後續賑濟,出臺了各項有效措施,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由於在賑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使宋代政府意識到災前預防與災後賑濟同樣重要,因此加強了平時的倉儲積蓄,以及採取一些提前蠲免政策,來避免大規模的流民潮的出現。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長篇》

《三朝北盟會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