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碳纖維迷局:左手是全面擴產,右手是超低產能利用率

“從企業數量來講,中國碳纖維企業的數量佔到全球的67%,我們叫‘數量強國’;從需求來講,中國在全球也是最好的;但是我們的產能在全球來看非常小,佔比大概8%-9%。”

據說,這個數據還是國人的樂觀統計。報道顯示,2018年我國碳纖維產能約2.6萬噸。但根據產能利用率計算,日本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新興國家/地區碳纖維產能約1.6萬噸,中國碳纖維產能約1萬噸,縮水過半。


國產碳纖維迷局:左手是全面擴產,右手是超低產能利用率

國外對我國碳纖維總產能預期(威脅程度)遠低於我們自己的統計數據,碳纖維產能應理性看待。

而比產能更尷尬的數據則是產量。據行業專家統計,2017年我國碳纖維需求量2.3萬噸,總產量約6000噸;2018年我國產碳纖維總產量約8000噸。網傳《日本1家企業可年產碳纖維4萬噸,中國30家僅產7000噸》並非虛構,我國被冠以碳纖維“產量弱國”也不是空穴來風。

國產碳纖維迷局:左手是全面擴產,右手是超低產能利用率

國產碳纖維份額佔比逐年緩慢上升

企業數量如何跑到全球首位

打開搜索頁,輸入“碳纖維企業數量”,清一色的“中國碳纖維製造企業50強名單”彈出來。有資料顯示,中國碳纖維企業數量最多時可能近80家。

碳纖維,被譽為“新材料之王”,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耐高溫居所有化纖之首。如此讓人著迷的新材料,其生產工藝也異常複雜,技術要求高、能源消耗大、生產成本高昂。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准入門檻很高的燒錢行業。

為何中國卻有近80家企業前赴後繼地加入這個行業?

中國碳纖維研究始於60年代初,但由於當時國際環境惡劣,且西方對於碳纖維這樣的軍民兩用技術對中國高度技術封鎖,加上國內資源緊張,碳纖維的相關研究工作進展相對有限。

直到1975年,在張愛萍將軍的部署下,聯合20多家研究所和企業共同攻關,終於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之後的幾年裡,國家累計投入2600多萬元,用於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國防軍工的需求,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1999年,國家要大力支持發展碳纖維的消息在內部流傳開來,無疑,這讓早已被吊足胃口的企業家們想要從碳裡掘金的慾望變得更加強烈。

2001年1月,兩院院士師昌緒給時任國家領導人寫了《關於加速開發高性能碳纖維的請示報告》,重新點燃了中國碳纖維的發展之炬。尤其自2007年起,短短几年間,碳纖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場跑馬圈地的爭奪戰隨即硝煙瀰漫。

一時間,全國各地宣稱產能超過1萬噸/年的項目先後陸續開工建設,部分地區的政府和企業甚至不惜巨資,在碳纖維產業已整體陷入困境的情況下,還在密集上馬新項目。

光威當時作為國內第一家實現T300碳纖維量產的企業,不僅進入了國家“863”項目,還承接了部分國家軍工訂單,可以說是行業裡閃閃發光的明星企業。光威復材常務副總經理王文義回憶道:“2010年左右讓我最印象深刻,感覺全國各地到處都在建碳纖維生產線甚至很多與碳纖維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也要搞碳纖維。”

這些“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企業沒有注意到的是,即使“幸運”如光威,那也是在燒掉近30億元后,直至2015年才開始實現盈利。

一直讓科研人員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全國性的碳纖維熱,導致企業盲目重複投資建設了一批批碳纖維生產線。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日本碳纖維降價後,一些小企業因競爭力不足,備受打擊。發展到現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仍在不斷暴露。

2017年,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2018年,瀋陽中恆也宣佈破產。據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樑華分析,這兩家碳纖維企業破產的原因在於產業規模和資金實力不足。

碳纖維是一個運營週期很長的行業。起初不少企業建廠瞄準了軍用需求。但是國防軍用的需求十分有限。目前中國還剩大約20家碳纖維企業。相比之下,美國有2家,日本有3家。有專家認為,中國需要未來有效產能達到萬噸級的3-5家碳纖維企業就夠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碳纖維行業正逐步進入洗牌的良性發展階段,行業龍頭呼之欲出。但與國際碳纖維企業相比,國產碳纖維的數據始終一言難盡。

國產碳纖維產能、產量成謎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但華南和蘇北的春天可完全不一樣。

2019年春節剛過,華南諸多廠家還沒從招工難的抱怨聲中緩過來,坐落在江蘇連雲港的中復神鷹就以一紙“調價通知”華麗開啟了新一年的財務目標。

國產碳纖維迷局:左手是全面擴產,右手是超低產能利用率

圖片來源於中復神鷹官方網站

中復神鷹“調價通知”表示,由於近期受環保成本的加大以及各種原輔料價格持續走高的影響,我司碳纖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已經影響到我司正常的產品供應。為了給客戶持續穩定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和高質量的售後服務,經研究,公司決定於2019年4月1日起,將所有型號碳纖維產品價格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上調5%。

對於這個解釋,各界做出多種猜疑,中復神鷹是否在為行業洗牌樹立自己的權威?難道幹噴溼紡的生產成本並不佔有優勢嗎?還是說號稱的6000噸產能無法實現?咬文嚼字終歸無益。

......

聲明:上文中碳纖維數據來源於張定金公開報告PPT


本文截取於新材料在線®APP

發佈的碳纖維深度報道

以上內容僅為全部報道的1/2

下載新材料在線®APP

限時查看完整版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