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2019年7月,在院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以四百多位商学院教授、企业家、咨询和培训界的同仁为核心的“案例商学院交流社群”成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群内就已经讨论了包括《案例的社会功能与企业实践》、《案例教学中是否要有标准答案》等诸多与案例相关的话题。

随着中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分赛区晋级赛的尘埃落定,群中的案例界大咖们又讨论起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基本问题——管理者是如何获取知识和能力的?

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问题,案例商学院请到了中国案例教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苏敬勤教授。希望通过苏教授的视角和专业解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访谈嘉宾


访谈: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苏教授:

作为一位多年倡导和组织国内商学院案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我认为,解答这一问题,是商学院、企业和社会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我的阐述中也整理了群内各位的理解,还请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案例商学院:

您认为这一问题是如何被各位老师们发现并引起重视的呢?

苏教授:

有人说,生活中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没读过书的人,在商场中如鱼得水,而许多成绩优异的商科学生在商场的表现却往往不佳。

这就引发一个疑问:管理知识是否有用?如果有用,为什么掌握商科知识更多的学生表现并不一定优秀,而看上去掌握商科知识不多的学生却表现更好呢?

甚至许多人由此得出结论——读书是无用的。

“我不读书,企业照样做得很好,读书的都在我手下做事”成为了另外一个新版本的“读书无用论”。

要回答这样一个看上去简单的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我也很难全面而系统的解答。但我们可以先试着回答最基本的问题:

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当然,获得知识和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成功,但没有知识和能力则一定不能成功。

案例商学院:

这个问题确实是社会上经常被大家拿出来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那么您认为管理者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呢?

苏教授:

首先我们要明白,管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有什么不同?

乔纳森(J.D Jonasen,1991)将知识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初级知识。初级知识的获取通常只需要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比如:1+1=2。

第二类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人类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不断提炼而形成的——比如工程中的液压机械原理。这类知识需要专业的能力,采用图示化的模型方法等表征,其共同特点是:能够被结构化,可以通过类似于符号、公式等方式进行抽象,进而形成结构优良的“结构化”的知识。

这两类知识最有效的传授方式在学校,通过学校老师的教授,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地获取。

而第三类知识,叫做高级知识。这类知识是人类社会总量最多、日常生活中遇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其特点是,很难将其结构化的运用公式、符号等表达出来。比如,一个制造业的经营管理者,在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应该采取新的商业模式克服困难还是采取“走出去战略”?这看似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家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等诸多复杂的情境,才能决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通过设置公式、编写程序等办法寻求最优解。企业面对的环境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任何结构化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现实中都是苍白无力的。很显然,这类的高级知识就是结构不良知识,因为没有办法将其结构化,无法用模型和公式迅速求解。所以,“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这类结构不良的知识而言,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情境复杂,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是外部海量的信息,许多信息甚至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第二,无法迅速的将内外情境建立结构化的模型;

第三,不存在最优解。因为只要内外部情境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其结果都会发生变化。而对当下的中国企业而言,面对的国际形势高度复杂,国内市场形势不断变化,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政府的政策也会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就是学界经常提到的我们处于一个VUCA(V指Volatility—易变性,U指Uncertainty不确定性,C指Complexity复杂性,A指Ambiguity模糊性)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是这个时代企业经营者要时刻面对的问题。

访谈: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案例商学院:

的确,现在国内外环境比前几年更加的复杂多变,这对企业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您认为这是否会导致部分企业家对于企业未来方向的把控更加吃力了呢?

苏教授: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就是:管理者在复杂情境下,是否会束手无策?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毕竟,我们产生了许多像华为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他们在运用自己的系统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进而成为国际领先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也就是:

管理者如何获得结构不良的知识?以及如何构建在结构不良知识背景下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承认,对于管理能力而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但这并不是说书本知识无用,恰恰相反,基本的管理知识通过书本学习是有效的。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犯的常识性错误,恰恰是由于他们缺少一些基本的管理常识。同时,认为“知识无用”,就不投身于学习中,显然是更不可取的。一个连AI是什么都不了解的管理者更无法捕捉与AI相关的商机。

所以,常识性的知识必须有,但只有常识性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我们赞成建构主义是管理者获取其所必须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按照建构主义的创始人、国际著名的瑞士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的观点,对于结构不良的知识,人们获取管理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建构”。其基本观点是,结构不良的知识是无法通过死记硬背获得并顺畅利用的。获取结构不良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外部有效的刺激(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来自我建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

比如,很多人发现,房地产行业利润高。不了解内情的投资者,会倾向于投资房地产。但当进入房地产行业后,这些人发现房地产行业并不好做。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从一个外部观察者转变成了内部参与者,获取了许多之前并不了解的信息,重新“建构”了他们自身对房地产行业的认知,得出了新的更符合个人情况的结论。

案例商学院:

您对于复杂理论的解读非常到位,我明白了管理者对于这类知识的获取和建构通常都是需要亲身去经历摸索才能得出的,是这样的吗?

苏教授:

常规来说,是这样的。但问题是,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对于一个经营管理者而言,牺牲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换回的“知识”往往是致命的。

如何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办法,更快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呢?

这就要提出美国哈佛大学始创于1912年的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可以快速建构知识的有效方法。

访谈: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案例商学院:

那么您是否可以详述一下案例教学方法是如何在知识结构不良的情况下让管理者快速建构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呢?

苏教授:

首先,多样化的、各种逼真情境的提供。这主要体现在要拥有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覆盖企业经营管理各知识领域的案例上。

我们认为,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案例,才能为学员的知识建构提供足够的企业经营场景,才会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境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哈佛自使用案例教学方法之后,其教授深入企业调研获得的多样化的案例总量达到一万多个(虽然有相当数量的案例随时间的推移已不合时宜)。而我们国内的后起之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聚集全国246所MBA培养院校的集体力量,经过11年的努力,入库案例已经达到了3831个,预计今年年底前入库案例将达到4500个左右。从案例增速上来看,已经达到了哈佛商学院的3-4倍。

而一般来说,3000个案例就已经可以全面覆盖企业管理知识的各个领域了,也就是说,库中案例基本能够全面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在各个领域的最佳商业实践,是国内数量最多、质量领先、最具影响力的案例库。

第二,适合学员知识建构的场景设置。显然,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到企业去亲自经历所有的场景,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员建构知识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案例教学的课堂。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案例教学的场景必须能够方便学员进行思考,特别是进行会话和讨论,学员应该与教师有近距离的、密切的接触,才能保证讨论的效果。所以,马蹄形的案例教室和足量的案例讨论室是必须的。马蹄形案例教室与一般平面教室的最大区别是,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更近,教师板书书写更加方便,这样适合建构知识的场景,对于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上的哈佛大学、国内领先的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一些商学院均具备这样的适合学员知识建构的场景。

第三,拥有帮助学员建构知识和能力的一整套的方法、流程和工具。

我们知道,杂乱无序的课堂,是不可能有效帮助学员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这需要商学院的有效组织。那么什么是好的建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的方法、流程和工具呢?一是既然知识需要建构,就需要教师事先明确本次案例课程的教学目标、获得的知识点,不管需要获取的是一个知识点还是多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时间分割和安排,不能一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时间已经用完,即需要进行事先的科学的设计。二是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问题引领,因此必须围绕案例中设置的启发思考题进行提问,这些启发思考题往往知识层次由浅入深,覆盖跨度比较大,需要根据现场的场景进行适当的转换,提出针对性更强的问题来,等等。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案例课程中作用的发挥。

许多人认为,案例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教师是导演,是指挥,是演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灌输者。看上去很有道理,也见诸许多的报道中,但其实并不准确。教师在案例课程中的核心角色,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师应该是学员建构知识的帮助者,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表现可以有各自的风格,可以是导演、演员,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真正起到了帮助学员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作用。

那么教师如何最有效地帮助学员建构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呢?

核心就是解构、激发和生成。

所谓解构是指,所有的学员在上案例课之前,都已经拥有了一整套自己之前形成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但这些价值观和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必须破解,是为解构;

所谓激发,是指激发学员按照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获取其之前并不具备的知识的过程,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对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同的;

而生成则是通过解构和激发,形成新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不仅是新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样也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按照认知科学的理论,知识结构的改变意味着能力的变化和提升。

那么,解构的核心是什么呢?解构意味着与人们原有知识结构的碰撞,而其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新的问题的提出。所以,学员面对新的、陌生的企业经营场景,面对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会不断地搜寻自己已有的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往往无法找到,此时,教师会不断变换着提出新的问题,学员则会不断调动已有的知识搜寻答案,事实上,可以部分完成解构的过程。但是,一个学员的知识是有限的,解构也会不彻底,因此,老师对多个同学的提问导致的不同回答会让学员不断的将其他学员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进行碰撞,不断地解构,也在不断地激发和生成。“为什么他们是那样想的”?教师的提问和其他学员的回答,会不断激发学员深入思考,进而完成新知识的生成。

也许有人奇怪,和传统的授课相比,教师岂不太容易做了?只需要提出几个问题一节课就可以完成?

事实恰恰相反,好的案例教师,不仅要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根据学员对问题回答的程度,不断提出新的有助于学员解构、激发和生成的问题,而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学员的能力,更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随机应变和引导学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会远远高于一般授课教师。简言之,教师在案例课程中的作用,看上去是从课堂的绝对主导退居到了与学生平等的角色,实则不然,他的作用更大了。

第五,总结和归纳。

诚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内外情境错综复杂,每个经营者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偏好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针和策略,也就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除了以上的角色之外,就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了,道理很简单,既然是要让学员建立新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一定会存在一个可供学员参考的思考方向,需要学员具备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只有这样,解构、激发和生成才会有价值。所以教师在案例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员的回答进行简单的复盘和总结归纳,并指出企业可以考虑的方向,引导学员进一步的思考。

这就是管理者获得知识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当然,许多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在商学院的课堂上建构起来的,而是在企业丰富的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只是需要绝佳的实践场景,而这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提供的,且耗时很长,同时管理者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会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前,国内诸多商学院在采用案例教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然这也离不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强大的案例资源所提供的多样化的情境,一流的场景设置,以及丰富的案例教学师资、经验流程、方法与工具等等。

访谈: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案例商学院:

听您这么解答,案例教学似乎确实可以帮助大家建构复杂的商业知识与能力。但是商业环境时时变化,您刚刚也提到哈佛商学院中许多案例是过时的,那么这是否说明管理者建构的知识和能力也会过时呢?

苏教授:

的确,有的企业家在没有深入接触案例之前提出质疑:

案例无论多新都是过去知识的总结,拿来解决新的企业问题会有效果吗?案例中得出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管理现实中的问题?

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家把在商学院招到的人员工作中的一些不成功归因于商学院的教育甚至案例教学,得出我们之前提到的“商学院教育是无用的,案例教学是无用的”这样一个结论。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说,商学院不是万能的,案例教学同样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指望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会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但是,如果这些质疑者深入了解案例教学,认真分析一下前面介绍的案例教学的方法、流程和工具,他们就会发现,案例教学能为学员提供的大致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种是专业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种是能力,这包括分析问题、决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呈现递进式的能力最终是服务于解决问题的。

第三,是可以获得了解案例企业以及其在运行中的经验。

在这三种收获中,知识可能会过时,其他企业的经验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再先进。然而,能力却是常在的。因为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案例教学所建构而成的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比起现在流行的碎片化知识获取,这种可以形成能力的知识结构,它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甚至会在当事人置身于新的实践场景中时,不断伴随着管理者的成长而演进。这样,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即使到了这一阶段,案例教学依然是最有效的能力建构方法。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是建构出来的,案例教学是管理者建构知识和能力的最为便捷和最为有效的方式。

案例商学院:

确实,知识是会被遗忘的,所以所谓成绩好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而知识转化成的能力,才是会长久伴随自身的。那么还请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当前是案例教学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吗?

苏教授:

目前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跃升,中国已经逐步从一个需要不断引进和模仿的国家,向不断创新乃至超越的国家迈进。中国的领先企业正在走向无人区,前人成功的、可供学习和模仿的经验变得不那么多了,我们面临着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新的双重挑战。

我认为,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聚集中国企业在各领域的最佳商业实践,通过经验提炼和理论升华,为其他企业提供新的、可资借鉴的实例,起到互相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同时,通过采用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迅速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相信“案例商学院”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这一国内最大、质量领先的案例库合作,推出线上案例资源和服务,必将为中国企业的跃升提供强有力的治理支撑与资源保障。

案例商学院:

好的,苏教授,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解答!希望您的指导可以让更多人士了解案例教学并从中受益。也希望案例商学院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合作能够像您期望的那样,成功推动中国商业案例与案例教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光添彩。

访谈:管理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