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課堂 在“流量崇拜”時代,有新玩法嗎?

小海課堂 在“流量崇拜”時代,有新玩法嗎?

最近,我的同事李雨白,推薦我看一本書,叫《權力之路》。是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約翰遜的傳記。我一看,太厚了,說怕是沒時間看啊。她說,看不了全部,你就看其中一段吧。哎,看完了之後,還真是有點意思。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點意思。

熟悉美國曆史的人都知道,1963年的11月22日,肯尼迪在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隨後宣誓就職,成為了美國的第36任總統。

小海課堂 在“流量崇拜”時代,有新玩法嗎?

林登·約翰遜

很多人這樣評價約翰遜,他不過是運氣好,趕上了肯尼迪被刺殺,才當上了總統;也有人說,約翰遜實在運氣太差,夾在肯尼迪和尼克松兩任明星總統之間,顯得他這個第36任總統有點黯然失色。我們中國人對於約翰遜總統的確沒什麼印象。

確實,如果要比起個人魅力,在20世紀的美國總統裡面,約翰遜應該是比較差的一個。他沒有艾森豪威爾那樣的傳奇經歷,論起口才,從發表爐邊談話的羅斯福,到電視總統肯尼迪,再到大明星里根,那更是不在一個量級。

我們通常也有這樣的印象,一位政客想要成為美國總統,必須要走流量路線。也就是全面展示個人魅力,吸引媒體關注、獲取網絡流量,之後才能大面積贏得選票。到了本世紀,兩個著名的總統,奧巴馬和特朗普,更是把網絡力量用到了極致。

這個現象很好理解哈。畢竟是選民政治。你一個政治家,怎麼獲取影響力?當然要善用媒體,這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

但是,今天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約翰遜,偏偏就是不行。

約翰遜來自美國相對來說比較偏僻的得克薩斯州,家庭對他也沒有多大助力,沒有什麼大富大貴。更要命的是,約翰遜是一個極其不擅長公眾演講的人。

約翰遜28歲第一次參加眾議員選舉那會兒,流行的還是電臺廣播。每當他在電臺裡念稿子,他父親山姆·約翰遜聽著兒子的電臺講話,經常沮喪地那是一根菸接著一根菸,他的母親曾經還教過公共演講,也不忍心聽兒子的演講,只能靠在筆記本上瘋狂寫字來轉移注意力。約翰遜的公眾演講能力,就差到這個份上。

換句話說,你要是讓林登·約翰遜自己去參加總統選舉,可能他永遠都選不上。可正是肯尼迪的遇刺,歷史在這裡拐一個小彎,給約翰遜閃出來一條岔道。但問題是,約翰遜演講不行,他什麼行呢?他有一個不算本事的本事,就是勤奮。

我曾經看過一本專門講美國政客權謀的書,叫《硬球》,這本書也是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的鎮館之寶。作者把林登·約翰遜的政治手段起了個名字,叫做“零售政治”。

有這麼一個故事:約翰遜大學畢業後,成為了得州一名參議員的秘書。你想,一個野心勃勃的小城青年,終於能夠來到他夢寐以求的華盛頓,當然是卯足了勁兒想出人頭地。

約翰遜是怎麼做的?那個時候,議員們的秘書們集中住在一家飯店,叫道奇飯店。入住的第一天,約翰遜上上下下,一共洗了4次澡,刷了5遍牙。為啥?是因為講衛生嗎?當然不是,他是希望在公共的洗手間裡遇見的其他參議院的秘書,跟他們攀交情,介紹自己。這種勤奮果然不會白費,3個月後,他成為了秘書俱樂部“小國會”的領袖。

到後來約翰遜參選國會眾議員的時候,他把這套新零售玩法發揮到了極致。那個時候,得克薩斯州第十區的眾議員突然去世,多出了這麼一個空缺。約翰遜當年才28歲,也不是第十區的居民,既年輕又缺乏名氣和影響力。但是他判斷,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可能要再等個十幾二十年。所以堅決要上。

約翰遜的對手們都比他資深,有名望。這些人每逢週六才出來走動走動,平時要麼毫無行動,要麼發表一兩個講話,總是在人多的地方講話。約翰遜採取的什麼策略呢?他比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提前至少一週開始競選活動,每天從日出到日落,開著車,在得州的農村和高原上,挨家挨戶敲門,和每一位居民握手、聊天甚至擁抱,爭取一張又一張的選票。靠著這種挨家挨戶敲門的笨方法,約翰遜成功當選了得州第十區的眾議員。

說到這兒,我們來算一筆賬。

約翰遜採取的這種“政治零售”的方法,怎麼看都沒有效率。你想,得克薩斯州地廣人稀,在高原上開一天車,可能只能拜訪十幾個人,這些人還未必都願意給他投票;約翰遜的對手基本上都駐紮在大城市,做做演講,發表一下電臺講話,少說一天也能覆蓋一兩千人,效率比約翰遜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約翰遜的這條路,其他人想都不會想。

但是,約翰遜沒辦法,他不是沒那個演講的本事嘛,只好採取笨辦法。但是他意外地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站在選民的角度,我看你的演講,和你到我家門口,推銷自己,和我熱情地握手,拜託我投你的票,你說,哪個連接強度高?那個連接的強度可能比前者聽演講要高出100倍還不止。約翰遜確實是損失了連接的效率,但是他這種笨方法,反而提高了連接的質量。

最後開票的時候,約翰遜比第二名多出了3000票,而且他的大部分票源,都來自得州第十區的農村和高原地區,就是這挨家挨戶拜來的一張張票。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挨家挨戶能跑這麼多家嗎,能贏那麼多票麼?老百姓互相之間會傳播口碑嘛,有個小夥子不錯,上門找我投他的票,我看著不錯,你要不要也投他?你想,這種熟人之間的說服,比聽廣播演講,用處大得多啊。這是人際網絡打敗傳播網絡的一個例子啊。

這件事情發生的10年後,1948年,約翰遜當選為參議員。政治地位又提高了一大截。1951年,在參議院工作僅三年,他就成為了民主黨的領袖。三年啊,這個速度太驚人了,但你也想得到,約翰遜是怎麼在參議院和別人打交道的。1953年起,他擔任參議院民主黨多數派領袖,兼任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撥款委員會等要職。這已經是政壇裡的資深頭面人物了。1960年,成為副總統。1963年,因為肯尼迪遇刺,他從副總統的位子上一躍成為總統,這算是偶然。但是第二年,1964年,他正式參選總統,領先對手22.6%,這是美國曆史上最一邊倒的總統選舉之一。

你看,約翰遜可能沒有本事釋放魅力,高效率地獲得陌生人的好感,利用現代傳媒網絡。但是隻要給他機會,他在熟人群體中,擁有遠超常人的連接能力。這靠是“零售政治”,靠的是勤奮。

回顧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約翰遜的意義不在於他的政治生涯,而是他在一個普遍信仰流量的時代,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玩法,另一種可能性。

就拿我們今天來說。一開始,互聯網提供了幾乎無窮無盡的流量,大量的新商業模式,都靠流量建立了起來。但是,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互聯網創業黃金十年已經結束。其實不是創業黃金年代結束,而是互聯網流量的紅利基本用盡了。

在2012年的時候,如果你想推廣一個App,獲客成本大概是一個人1毛錢;到了2016年,這個價格已經漲到了幾十、一百塊;到了現在的2018年,一些公司的獲客成本高達300元到500元,甚至更高。換句話說,想要再以低成本獲得5年前那麼高的連接效率,在現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你發現沒有?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往線下發展,開實體店的,做新零售的。這個時候大家又開始意識到,線下連接的價值和質量了。

今天我們講的林登·約翰遜的故事提醒我們:哪怕在互聯網時代,流量路線也未必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比起連接的效率,連接的質量更加重要。比起虛幻的魅力,真實的感知更加值錢。

小海課堂 在“流量崇拜”時代,有新玩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