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2020年春,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还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样子。

为了避免群聚感染风险,很多地方都出台了严禁群聚扫墓的规定,建议大家进行网络远程祭拜,我们也将坚持了5年的线下春祭暂停,改为线上遥祭英灵。

我以为英烈墓前往年热闹的清明会变得冷清了,我以为我们的青年们只会窝在家里透过手机来进行一场远程的祭拜,可是我错了。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在腾冲,清明当天,还是有一大群青年自发地赶到往年集合出发的三桥广场,人人戴着口罩,间隔1米的距离,穿着往年春祭的衣服,整队向国殇墓园出发,一路静默,只有路上的风在呼号。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苍松为证,山河为凭,即便没有线下春祭的号召,青年们还是来了,孩子们也来了,一瓶薄酒上祭天地,下祭英灵!

腾冲,青春集结完成,请抗战忠魂检阅!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在重庆,彭水孤老庹长发爷爷,一生忠义,在异乡践行承诺,守护了长官的妻儿一辈子,直到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他才道出心愿:“我想回家”,66年飘零,又在终于回家后的几个月飘然离去,他孤独的坟前,每个清明,我们的志愿者都怀着崇敬,祭扫英灵。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那些年,他们践行了“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校训。

70多年后的清明,志愿者来到重庆空军坟前为殉国的242位空军将士清扫墓碑,敬献鲜花。

那一排排墓碑和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英烈的名字,掩映于山林,却铭记在人心。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在萍乡,当我们的志愿者中午前去祭拜的时候,灯盏窝的抗日伤兵烈士陵园已经来过三批祭拜英灵的青年,他们按萍乡习俗,将鸡、鱼、肉、苹果、红枣、桂圆一一摆放整齐,摆上筷子端上米饭、上香、奠酒,37座墓碑分别献上鲜花。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因为市里有统一的规定不得群聚祭拜,这个清明,萍乡的青年们化整为零,分批前往灯盏窝抗日伤兵烈士陵园和湘东云程岭抗战将士骨骸塔,由抗战忠魂轮流检阅,这其中还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同样是清明这一天,2月6日归队的贫困老兵曾德冬要出殡了。

疫情期间没能前往送行的志愿者们头一晚赶去为爷爷送上了花圈,也为爷爷念了亲手写下的祭文,第二天,天空和志愿者们一起哭着,送爷爷的骨灰去10里外的坟山安葬。


这样的祭拜或送别在湖南、在四川、在黑龙江……在全国各地自发地进行着。

爱国与不屈的抗战记忆和精神在青春里默默地传承!

即使我们没法集合整队,

即便我们不能在这一个春祭喊出回响于山河的“请抗战忠魂检阅青春”,

但在这无声的祭奠之下,多少青春汇聚而成山河,抗战忠魂们一定都看见了……

青春的祭奠,有时候是无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