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寶寶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是打還是罵?

2~3歲寶寶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是打還是罵?

女兒兩歲之前一直屬於乖巧聽話的天使寶寶,可就在幾個月前我發現孩子好像猛然間不像過去那般聽話了,喜歡發脾氣,覺得這個事情應該這樣做,那就應該這樣做,秩序一旦打亂,就會極度的焦躁不安,大吼大叫大哭大鬧。


以前讓她擦個桌子,收拾玩具都是隨叫隨到,讓她幹什麼她都會聽,現在哪怕你唾沫說幹了,她還是自顧自的做著自己的事情,彷彿一切都與她無關,對我的話充耳不聞。連老公也忍不住責怪我,覺得我太寵孩子,以致於娃娃脾氣越來越大。


孩子在2歲半至3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就會出現叛逆的情緒,凡事喜歡自己做,不願意他人幫忙,更不願意被“指揮”“分配”,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情感還變化無常,讓人難以招架。最喜歡和家長對著幹,比如:“收拾玩具”“不收!”“吃飯”“不吃!”分分鐘讓家長惱火,甚至忍不住想要動用武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這一階段的寶寶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會表現出對物品強烈的佔有慾,容易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於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三歲左右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2~3歲寶寶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是打還是罵?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共會經歷三個叛逆時期,爸爸媽媽一定要有所瞭解和認識,這裡也說明一下:


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2—3歲,嬰兒過渡到幼兒的階段,叛逆在3歲會達到頂點。第二個叛逆期,7~9歲,幼兒過渡到少年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逆反心理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他們賴床、不收拾房間、挑食,做作業拖拉、看電視毫無節制、厭學,愛和父母對著幹等。12歲以後,18歲之前就是很多家長都會為之頭疼的青春期叛逆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已經長大了,對一些事情有了自己明確的判斷和想法,有時候,家長的管教對他們來說毫無威懾力,有時候越管教,就越叛逆。

2~3歲寶寶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是打還是罵?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第一階段叛逆期呢?


1、耐心


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剛學會獨立,初期在跨越這個心理時會有牴觸情緒,一方面他有了自我意識,有了獨立追求,想要做到更多的事;另一方面,他卻又不能離開媽媽,依舊時時刻刻想要黏著媽媽,想要獲得媽媽的關注。


比如說孩子因為某件事做不好發脾氣,這個時候千萬別訓斥孩子,可以適當抱一抱孩子,耐心的問她:寶寶為什麼哭呢?是不是事情沒做好?媽媽來幫你你看可以嗎?或者說我們一起來完成,好嗎?


儘量用平靜的態度去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營造一個平等、溫馨的溝通環境,然後真誠地與孩子溝通,緩解當下的情緒,會比直接的制止和呵斥來的有用的多,寶寶心理上得到安慰,情緒也會很快恢復正常。


2、定製規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制定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時,孩子也會習慣遵守。父母也可以說“不”,如果孩子因為父母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而選擇哭鬧,那就任由他哭去,不能讓孩子認為可以用哭鬧來要挾父母。


因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指正出來,比如孩子亂扔玩具,那麼家長可以說:把玩具收起來,不然就不再給你玩了。如果孩子還是不理不睬,那麼家長可以暫時把玩具收拾放好,等他再次需要的時候,拒絕他,不去給孩子驕縱,漸漸的孩子的好習慣很快就會養成。


3、適當示弱


當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如果一直不理會,那麼也不用和孩子一直囉嗦下去,強制性的要求,會更加的讓孩子感覺到反感,也不會達到讓他聽話的目的。


家長可以選擇走到小傢伙身邊,輕輕的碰一碰孩子,或者看著他,然後溫柔的對孩子說:可以幫媽媽一個忙嗎?或者“寶寶,媽媽需要你的幫助,幫幫我好嗎?”


4.選擇放手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個時期的孩子主要特點就是想要獨立,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自己來完成,排除掉危險之外,能讓他們嘗試的儘量他們嘗試,家長不要事事插手和干預。在不傷害環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孩子的行為,都可以適當的被尊重。


有一次女兒要幫我掃地,結果地沒掃乾淨,弄得整個房間都是垃圾,當我想插手的時候,女兒還是堅持地說:媽媽我來,我來。我只說了一句:“那你需要媽媽幫忙的時候記得叫我。”果然沒過多久,我就聽見了女兒呼喊的聲音,如果當時我看見一地垃圾,大發雷霆,那麼女兒的情緒也會隨之被我引燃,最後的結果就是大人和孩子一起情緒爆發。


在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能過於焦躁,更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權威去壓制孩子,講道理也不一定有用的,需要注意的就是用好方式方法,除了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把握好正確方向,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