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艺术收藏的历程,是星火传递的过程,是崇尚精神生活的延续。一个人不论你有多少金钱、不论你有多高的爵位,如果你是个庸碌之辈就不会被人喜欢,有品位有格调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那么,你会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有品位有格调的人?品位和格调是抽象的,是基于一个人的内在综合素质,涉及道德的、伦理的、艺术的众多方面的外在表现,所以无法以一概全。但肯定的一点:一个有造诣的收藏家必然就是一位有品位有格调的绅士或淑女。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所有的藏家,收藏到一定境界,都是痴的,看的喜欢的中意的东西,不到手那是觉都睡不安稳。

如此的例子很多,远的不说,就拿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为例。这位才气横溢的民国奇人,集鉴赏、中国诗词、京剧研究等诸艺于一身,一生收藏的书画精品都是惊世之作,如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的《游春圈》、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展》、黄庭坚的《草书》等等。为得到以上的传世国宝,他不惜投入重金,虽然以后的日子里,生活没有富裕到让他随手挥霍,但是他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享有巨大精神财富。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张伯驹与潘素

解放初,张伯驹先生将这些国宝全部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当时国家要奖励他二十万元,但被他和夫人潘素婉拒了。到了晚年,因病入院,却因其级别不够之由只能挤住在七八个人的病房里,当女儿四方努力好不容易得到院方同意,准备给他换个人少的病房时,他已溘然离开了人世。虽然贤人已逝,但他所捐赠书画等艺术品却承载着他的心血被安稳的陈列在博物馆中。对于这样一个热爱收藏的人来说,他的精神得到了传承。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大维德爵士伉俪

和张氏类似经历的,远在大洋彼岸英国的大维德爵士,也有相似的命运。不同的只是,张伯驹以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为主,大维德以收藏中国古陶瓷享誉盛名。到了晚年,他几乎倾尽了所有积蓄,换回了1600余件中国历代古陶瓷精品。正是这样一种对于收藏发自内心的热爱,使他在富饶的精神的世界里生活的充实,而他的影响力直至逝去依然对这个社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些伴随大维德爵士一生的宝物最后以基金的形式保存下来,大部分进了伦敦大英博物馆,后成为国际上负盛名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现实教材,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的中外学者和专家。


品位和格调非常能彰显一个人的身份。一般来讲,仅仅从居住环境中的陈设品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品位和格调来。

所谓“品位”指人的内在的素质,所谓“格调”指通过人的社会生活和他使用的物而体现出的“修养和素质”。简单地讲:品位在于人,格调在于物。所以,做人需要有品位,因为品位是人生的艺术;生活需要有格调,因为格调是生活的境界。


人生在世,要活得其所。


其实,人生就是一段精彩的过程,如果在这过程中能让自己喜爱的宝物带来心灵深处不同寻常的愉悦,应该也足矣。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使得现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充满着对艺术品的热爱,因为这其实是对当代工艺大师和书画家们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收藏家而言,有钱难买心头好。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精神获得了极度的丰满。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黄美尧作品(可收藏)

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收藏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满诱惑的宝藏,又是一道布满棘刺和陷阱的深渊。身入其中,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感受知识的贫乏和浅薄;无论你自信眼力如何过人,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拥千万,当你投入收藏时,也常常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纪映欣作品(可收藏)

在收藏圈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里,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之分。那些平日傲慢的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大款、经纶满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脚迈进这嘈杂纷乱的“鬼市”地摊、古玩店铺,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权势、骄横,都被这满世界的古董旧货新品赝物所洗涤、融合,变成了地道的“淘宝者”、普通人。像常人一样亢奋、激动、懊恼、悔恨不已,亦为几个铜板斤斤计较,争得面红耳赤。

有位记者这样描述在北京潘家园“淘宝”的众生之相:“一网撒下去,一定能够网住一二个部省级官员,三四个教授,七八个大款,还有一个小偷或盗墓者。”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刘广河作品(可收藏)

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一件藏品,无论其保存完整亦或残缺破碎,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沉穆朴拙的艺术风貌,都会给我们传递出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活动轨迹,因而令人心灵怦动。而藏品表现美的特征,最吸引我们的往往是那种恬澹、自然、古朴。一切物品都可以从中反射出朴拙自然之美,人们在把玩、欣赏和摩挲之中,是与创作者之间跨越时光,跨越空间的一种交流对话,从而领略一种无尽的遐思和陶醉。

马未都的收藏观:品于人,格于物

吴定玉作品(可收藏)

一个真正的收藏鉴赏家,审视藏品的眼神是清澈的,心态是极为平和的。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大收藏家、文博专家平均寿命要比常人高出10至20岁。这恐怕是得益于他们与世无争的超脱心态、甘心恬淡、栖志浮云的境界,以及接受古物鉴赏中那种常人很难领略的审美情趣,心灵愉悦的原因吧。

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是简单的占有;

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

能够感受和体会物品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任何一件物品,都是具有灵性的。鉴赏藏品的最高境界,是能与之进行超越时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你想要的那些画

艺族当代艺术馆里都有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