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個聚訟紛紜的是非之地,每一個時代都有許多哲學體系。但是

哲學的定義卻不好理解,一說起物理學,我們就會想到聲光熱電力,知道它所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的物質及運動;說起經濟學,我們也能大致瞭解這是一門研究社會領域經濟活動的科學。可是講到哲學,卻很難形成一個概念,甚至說不清它到底研究什麼,跟其他的科學又有何不同,學哲學究竟有沒有用處?

對於這些問題,1818年,黑格爾在柏林大學開講時都有回應,可供我們參考。當然,黑格爾所說的哲學並非廣義上的哲學,而是指思辨哲學

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黑格爾在柏林大學開講

什麼是哲學?

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精神,隱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念中,以學術思想為集中體現。例如中世紀統治西方的觀念是權威原理,人們拜服於教會和上帝,出現了經院哲學;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興起,冒險與探索精神方興未艾,經驗主義便應運而生。我國宋朝時航海發達,文明開放,三大發明相繼問世,其背後是遍格天下之物的窮索精神;明朝時閉關海禁,八股取士,精神觀念也從向外探索的“格物致知”變成了向內的反省的“致良知”。這說明佔主流地位的哲學往往就是時代精神的反映,而且是在一個時代即將落幕時,作為總結而出現。用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話來說,就是:

“密納發的貓頭鷹要等黃昏到了,才會起飛。”

這句話說明的是哲學的“後思”性,哲學的直接對象就是思想,它是

對思想開展進一步的反思

人的認識活動按深淺層次來看,可以分為感覺、表象、經驗等感性階段以及思維、反思等理性階段。感覺依賴於感官,通過它可以形成表象與經驗,例如我們吃一個蘋果,可以感覺到它的顏色、硬度、滋味等等。如果我們把這種感覺上升到思維的高度,通過“蘋果”這個概念來把握它,也就來到了理性階段。各門具體科學對事物的認識都是這樣的,例如物理學的“光”並非單指某一束具體的光;經濟學的“利潤”也不是指某個廠主的利潤。概念排除掉了經驗的個別性,讓我們從普遍的角度去把握事物,進而抽象出它們所共有的規律。

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黑格爾認為從經驗而來的科學會產生出概念

科學通過概念來把握研究的對象,這些概念本身就是思想的產物哲學則是對概念進行反思,對思想進行再思想

過去我們總是認為“概念是死的、空的、抽象的東西”,也就是說現實事物會發生變化,概念卻僵化不變。可是通過哲學的反思,我們會發現概念其實也是流動的。最直觀的證據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許多概念,古人都沒有;而古人使用的一些概念現在也已經滅絕了。此外,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變動,例如,古代的“顏色”是容貌的意思,現代卻變成了色彩。在科學領域,概念也總是在流動,例如機械觀中“質”與“能”概念都被相對論改寫了;經濟學裡“價值”的內涵在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乃至邊際主義中都有不同的內涵。

對於各門科學來說,它們處理概念的手段乃是僅僅給予其

規定,它們的目的在於對事物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形成一個概念。而哲學在對這些已形成的概念進行反思,發現其中的矛盾,從而對原規定進行否定,然後再次進行否定之否定,通過正、反、合的推論,演繹出更為完善的概念。因而,黑格爾對哲學下定義說:

“概括講來,哲學可以定義為對於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

哲學不是直接考察事物,而是通過思維、概念去考察事物,所以哲學所研究的是普遍的東西

哲學與具體科學有什麼區別?

哲學是一種較高的思維方式,它不是建立概念去把握事物,而是對這些已形成的概念進行反思,考察其內部的矛盾和適用性。顯然,思維不一定要上升到高級階段才能達到真理。我們並不需要非得通過哲學反思,才能夠用正確的概念來把握住事物。就像我們不需要理論指導,也可以憑經驗正確辦事一樣。哲學並不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如果認為我們一定得得出最完美的概念,才能使認識符合實際,達到真理,那是錯誤的。黑格爾說:

“這種說法,無異於認為在沒有知道食物的化學的、植物學的或動物學的性質以前,我們就不能飲食;而且要等到我們完成了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之後,才能進行消化。”

哲學這隻貓頭鷹總是飛在其他科學的後面,由其他科學去收集概念,供它反思。因此,黑格爾把物理學、化學、政治學等其他科學稱為“經驗科學”,它們直接與對象打交道,以經驗為出發點。

牛頓把他的書命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格勞秀斯把自己的學說稱為“國際公法的哲學”。現在,也有許多講時髦的人,把自己的觀點冠以“經營哲學”、“生存哲學”、“人生哲學”等名號。但是嚴格說來,這些都不能算是哲學。因為哲學的起點是思維而不是經驗,它的對象是概念而不是直接的事物。

哲學與經驗科學的關係表現為,經驗科學為哲學提供概念、範疇、原則和分類等。哲學對經驗科學提供的這些思想進行思維地考察,通過反思來發現矛盾,進行揚棄並加以完善。然後再把

新的範疇還給經驗科學,使其行之有效。所以黑格爾說:

“哲學與科學的區別乃在於範疇的變換。”

經驗科學的範疇、概念一般都是狹義的,哲學對這些範疇和概念進行揚棄,變換成更完善的範疇。從這種意義來看,哲學之於經驗科學的用處乃是提供範疇和思維方式

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黑格爾

哲學與具體科學有什麼聯繫?

哲學家們總是有一個野心,希望把自己的哲學思想建成一個無所不包的體系。能夠容納自然、社會、精神等所有領域的知識。例如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幾乎是百科全書,康德的哲學也觸及許多領域,就連黑格爾自己也劃分了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等。他們想把哲學變成科學的“科學”,使哲學凌駕於其他科學之上,變成科學之王,但是這種觀點乃是出於對哲學的誤解。

過去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下,各門科學是相互獨立、互不聯繫的,因而才希望建立一門凌駕於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這門的哲學的目的在於說明各門科學間的聯繫,是一門關於總聯繫的科學。在辯證法提出後,各門科學不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繫著,包含許多交叉間錯,每門科學都把自己在總聯繫中的地位納入研究範圍。這樣,原來那門用來證明總聯繫的哲學便失去的了研究的對象,它原先的內容被各門科學獨自分擔了,關於總聯繫的哲學也便沒有存在的必要。

例如在古代,自然哲學就是一門“總聯繫的科學”,可是隨著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出現,自然哲學實際上已經消亡了,它的內容被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所分擔,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恩格斯說:

“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關於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繫中的地位,關於總聯繫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餘的了。於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辯證法。”

哲學並不是科學的“科學”,它只是通過邏輯思維來把握科學的概念,併為科學提供辯證法的思維方式。

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恩格斯認為黑格爾的體系與他的辯證思維相矛盾

學習哲學有什麼用處?

當我們明白哲學與經驗科學的聯繫之後,其實也就已經知道哲學的用處了。通過哲學思維,可以發現矛盾,進而優化範疇,產生出新的思維方式,再用來認識對象。可是庸人卻無法理解,他們緊盯著可量化的利益,認為學習哲學無益於錢袋的增加,也沒法讓我們認識直接的事物。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種膚淺的思維方式正需要哲學來變革。

對於人類來說,變革思維方式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在經院哲學根深蒂固的時代,培根創作了《新工具》,提出歸納法和重視試驗的思想,為自然科學提供了思維方式。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破壞封建制度的理論根據,挑戰教會的思想統治,為法國大革命播下火種。

對於個人來說,學習哲學也有益於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式,能夠更好的認識問題。真理對於人來說,有時候是十分遙遠的,甚至還不如一塊麵包實用。但是真理已經超出了實用的範圍,實用不足以衡量真理的價值。

為什麼哲學難懂?

哲學從思維出發,所以比其他經驗科學要抽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晦澀、難懂的印象。只要我們翻開哲學家們的著作原典,就會發現幾乎沒有一本是容易讀的。為什麼哲學難懂呢?

這首先是因為哲學的“後思性”緣故,哲學與概念打交道。人們不慣於作抽象思維,難以緊抓住純粹的思想,而且在思考的過程中還常常把情緒、直觀和表象參雜其中,這與個人思維能力有關。我們憑藉經驗,可以得出“這片葉子是綠色的”這個表象,不過要把表象化為“存在”與“個體性”等概念,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

亞里士多德與黑格爾都說哲學是少數人的事業,每個人都有天賦的思維能力,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進行哲學思維,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談得了哲學。就如同每個人都有一雙腳可以作為製造鞋子的模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製鞋的技術。一個無知的人在談論哲學,就好比一個不懂造鞋的腳氣病患者在妄論鞋子的透風技術一樣,無知而無畏。

哲學難懂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缺乏耐心,總是急於想把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達出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性。“意會”是比“言傳”更高的境界,一旦進入純思維的認識領域,就難以表達出來,而且這些知識與聽眾十分陌生,就算說出來也難以被理解。它不像演說家所說的話那樣,是聽眾早已熟悉爛熟的東西。所以,優秀的哲學家需要具備把抽象觀念通俗表達出來的能力,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勝任的。

最後,黑格爾認為與其他學科相反,哲學最不需要年少成名的天才,哲學需沉澱與底蘊,無法速成。黑格爾說:

“以謹嚴的態度從事於一個本身偉大的而且自身滿足的事業,只有經過長時間完成其發展的艱苦工作,並長期埋頭沉浸於其中的任務,方可望有所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