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迁徙 一步跨千年

记者 洪英杰

  白墙青瓦的房子,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干净整洁的路面,四通八达地串联着特色民居……这是易地扶贫搬迁户李道英家所在的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高潮安置点的景象。

  “这里生活条件比老家好,孩子上学近,出门买菜也方便。”李道英说,从高潮村搬出来后,日子好过多了,再也不想回去了。

  挪穷窝、斩穷根。

  目前,全省共有188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房子。

  从几近原始的“刀耕火种”、“靠山吃山”,他们仅仅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彻底告别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转变,或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或通过就业培训找到了工作,完成了从“村里人”到“城里人”的巨大转变,开启了现代化城市的新生活。

  他们,真正实现了“搬进新家园,迁来新生活”的美梦。

贵州大迁徙 一步跨千年

大方县恒大幸福二村,除了房屋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为搬迁贫困户购置家具、家电等

  搬新家丨“村里人”变身为“城里人”

  “搬家之前,从没敢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开超市、当老板。”在织金县珠藏镇龙山村安置点,王佳秀一边拾掇货架上的物品一边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挖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稳定脱贫的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挪出穷窝,才能斩断穷根。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吹响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

  当年12月,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这场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移民搬迁,决心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问题。

  “以前住在鱼塘村时,每次背包谷上街卖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非常不方便;现在出了门几分钟就能走到集市上,学校就在附近,楼下就有卫生室……”艾胜华用方言讲述着自家搬迁前后的对比。

  艾胜华、陈群夫妇在织金县珠藏镇鱼塘村住了半辈子,2016年7月,他们带着两个孩子搬迁至珠藏镇龙山村安置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不仅如此,艾胜华还在珠藏镇龙山村安置点附近打起了零工,每月能赚2000元左右,媳妇陈群也在安置点的茶叶加工厂上班,一个月能收入1200元,一家四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艾胜华家新房客厅的墙上,挂着两张反差明显的照片,记录着艾胜华、陈群一家人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

  截止目前,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已经实现了“五个100%”:

  即100%完成搬迁安置项目建设、100%完成住房钥匙发放和搬迁、100%完成1万以上安置区街道办事处的设立、100%完成200个3000人以上安置区警务室的设立、100%完成842个安置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的设立和实现综合服务全覆盖。

贵州大迁徙 一步跨千年

环境优美的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谢官冲社区金恒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创新业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搬入都匀市墨冲镇布依文化城移民安置点后,钟良李和妻子在自家楼下开起了小吃店。

  “一楼的门面前三年没有房租,由政府免费提供,为我们开小吃店降低了创业成本。”钟良李说,小吃店现在每天至少有3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更有盼头了。

  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墨冲镇布依文化城为安置点的居民提供“1+N”多元化就业模式。

  “1”是为每户配置1个门面,支持有文化、有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搬迁农户自主创业。没有能力自主创业的,采取由都匀市扶投公司统一出租方式,将三年内租金全部补贴搬迁户,实现持续增收。

  “N”即为多种就业模式,通过自主创业、产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公益岗位、技能培训以及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和钟良李一样,王琴也是一名易地搬迁户。

  王琴家住德江县安化街道楠木园社区移民安置点,从枫香溪镇软坳村搬出来后,她在安置点附近的餐馆找到一份工作,每天一大早,她便会准时来到餐馆,熟练地收拾起来。

  王琴特别满意现在的生活:在楠木园社区有一套100多平米的住房,丈夫帮人运送货物,自己在餐馆打工,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据悉,楠木园社区还引进了三家物业公司和两家服装加工厂。

  “这几家公司和服装加工厂的用工基本上都是搬迁过来的居民。”楠木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安学军说,社区还成立了江坤劳务公司,为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居民介绍工作,“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工作技能的搬迁群众,社区还会定期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供群众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

  围绕“搬出来以后怎么办”,贵州正加大对搬迁农户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方面的帮扶力度,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让搬迁群众既能安居,还能乐业。

贵州大迁徙 一步跨千年

在都匀市金恒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随处可见类似的标语

  新生活丨增强搬迁群众幸福感

  建设乡愁馆、图书馆;发展刺绣、蜡染、芦笙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组建演出团队、健身团队、电影放映队……

  文化建设,是培育搬迁群众市民意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为让搬迁群众精神上“过得舒心”,贵州全力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尤其在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建好文化阵地,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每一户搬迁群众都在家里张贴了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发自肺腑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搬进城里,还能感受到老家的氛围,很温馨。”李朝菊说。

  走进李朝菊家所在的都匀市墨冲镇布依文化城移民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安置点房屋外观、路灯、广场、包括道路的道牙等都按布依风格统一打造,尽显古朴布依文化。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84806人,共规划建设139个安置点,目前已全面建设完成并搬迁入住,后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毕节市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乡愁馆”、“图书馆”,开展感恩教育主题“讲习”活动964余场(次)、普法教育810场(次)、市民意识教育1023场、文体活动230余场,组建演出团队、健身团队、电影放映队等320余个,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凯里市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特色手艺,发展民族刺绣、蜡染、银饰、芦笙、鸟笼等传统手工艺产业,使“新市民”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得到不错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大山深处搬到安置区,从土坯瓦房搬进新楼房,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九晚五……贵州大批搬迁户悄然开启了“新活法”。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举。

  四年前,他们远居深山,“白天泥塘饮水,夜晚松枝照明”;四年后,他们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迁向园区、迁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家园,开启了崭新人生。

  • 时间:2020/04/24
  • 来源:多彩贵州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