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该怎么理解?

寻玉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取得天下要靠无为,等到多事有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这句出自《道德经》中第四十八章,主要讲了"为学""为道"两个方面的比较。

为学,老子主张"日益";为道,主张"日损"。

取天下则是"道"的层面,既然是"道

乾利永亨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老子,是一个典型溜须拍马之人,老子说: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


中国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这些文人墨客总是拿老百姓愚弄,怕老百姓造反。这就是读书人与没有读书人之间的最大区别。用这样的方法取得天下,是历史上取天下的标准,也就是以无事来取天下。所谓的“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圣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圣人之道。“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业打下来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的。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知足常乐0724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三句话要联系在一起去解读:

最贤明的君主是被民众“忘”掉他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最高明的君主是顺应规律而不刻意的有所作为的,这样的不去搅扰人民的状态的才是安定稳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