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狄青,不只死於文官傾軋,更死於自己的傲慢

狄青是北宋仁宗時期最為重要的將領,對國家忠心耿耿,深受皇帝的寵信,一度權高名重,但最後竟抑鬱而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北宋名將狄青,不只死於文官傾軋,更死於自己的傲慢

十六歲正值大好青春,而狄青在此時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他出身寒門,16歲的時候,哥哥與人鬥毆獲罪,他代兄受過,臉上刺字充軍,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世界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卻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狄青以罪充軍,雖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節奏,卻開啟了軍功晉升的陽關大道,他天生就是一個軍事天才,就是一個打仗的料。

原來,他精通騎射,又恰逢西夏元昊反叛,朝廷詔選衛士充實邊疆。很幸運,狄青被任命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北宋當時屢屢被西夏打敗,士兵多有畏懼怯戰,而狄青身先士卒,每次臨陣作戰,披頭散髮、臉帶銅具衝鋒陷阱,西夏軍隊無人敢當,望風披靡。

北宋名將狄青,不只死於文官傾軋,更死於自己的傲慢

而且經大臣尹洙推薦,狄青進入到重臣韓琦、范仲淹的視線,被深受兩人器重。他在范仲淹的教導下,開始熟讀《左氏春秋》,逐漸精通古今歷史,因而變得更加知名。

自身的天賦、加上自身的努力,又適逢國家外患迭起,狄青以一個罪犯的身份,不斷累積軍功,一步步走上北宋權力的殿堂,最後因軍功卓越升任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成為顯赫一時的重臣。

所謂福禍相依,看福不一定是福,看禍不一定是禍。自升任樞密使後,狄青變得驕縱傲慢,因自恃功高,每每袒護部下,甚至在將皇帝的封賞分發給部下時說:“來,這是你狄家爺爺賞賜你們的。”

  • 這種做法明顯有悖於為臣的本分,功高蓋主是重臣生存的大忌,而狄青竟然不自知。在皇帝和很多人眼裡,他的做法無異於施恩拉攏,很容易被認為有異心且圖謀不軌。直白來講,皇帝不怕你貪,就怕你沒有缺點,沒有缺點就意味著難以控制。
北宋名將狄青,不只死於文官傾軋,更死於自己的傲慢

而且在本就重文輕武的宋朝,武將向來弱勢,也向來是文臣集團攻擊的對象。狄青的做法正好為他們的攻擊提供了口實,以歐陽修、文彥博為主的一些名臣,開始不斷上奏彈劾狄青。

起初,宋仁宗並不在意,還覺得文臣們有些過分。但有一次,時任中書平章事(相當於政務院總理)文彥博又向皇帝建議,外放狄青就任邊關重鎮的節度使。

狄青聽說後,心裡很不服氣,於是向皇帝辯解自己無功不受祿,而且更加無罪,憑什麼要外放等等。宋仁宗也認為確實如此,念在狄青確實是個功臣、忠臣,又沒什麼罪過,無端端地就外放也於心不忍。

北宋名將狄青,不只死於文官傾軋,更死於自己的傲慢

後來,文彥博藉機對皇上說:“太祖當年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麼?就是因為頗得軍心,才有陳橋兵變的事情發生啊。”這一句說的仁宗默然無語了。

此時,狄青還不知道皇帝心意已決,仍然到中書省(國務院)去找文彥博理論,文彥博等到狄青雞頭白臉、氣急敗壞地連說帶罵一大通話後,凝視著狄青好大一會兒,就說了一句話:“告訴你也沒啥,皇上開始懷疑你了。”狄青立即語塞,瞪大雙眼,內心極度恐懼,倒退了好幾步,呆立在當場。

狄青不得已到了邊關重鎮,朝廷卻每月兩次派使者探望他。每次使者一來,狄青都驚恐異常,惶惶不可終日,結果不到半年就抑鬱而病,一命嗚呼了。

北宋名將狄青,不只死於文官傾軋,更死於自己的傲慢

一代名將狄青從低起步,依靠軍功,成為名重一時的大臣,最終因自己的卓越功績、自己的傲慢和文官集團的敵視而隕落。

  • 狄青可憐嗎?可憐又不可憐。可憐是因為心懷一片赤誠之心,最後卻死於驚悚不安;不可憐是因為不懂得收斂鋒芒,自恃功高而濫施獎賞權。皇帝賜予的東西,本是想安撫狄青,而狄青轉手就給了部下,並聲言為自己所賜,如果長期以往,人心集聚,“陳橋兵變”很有可能再次發生。
  • 君子無罪,懷璧無罪。狄青不只死在文官的傾軋上,而是死在自己的功勞上,更加死在自己的傲慢和不知收斂上。所以,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是要走下坡路的徵兆,此時更應該謙遜謹慎,才能保全自身,避免禍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